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边缘学科,主张通过体验和认知来研究人们不同认知能力在语言中的表达,以及寻求语言背后的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识解理论就是其中之一。根据认知语言学,识解是意义建构和表达的核心方面之一,是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展现同一情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不同使用者之间存在差异。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说话人和他加以概念化和描述的情景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译者对原文语言描述的同一情景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识解。Langacker起初用“imagery”然后用“construal”来展示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观察和描述同一场景的认知能力。目前对识解的分类主要有Talmy, Croft&Cruse,和Langacker三个代表观点。Langacker(1999)从下面五个方面描述识解: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和突显。后来Langacker(2000)除去背景,保留辖域,视角,突显和详略度四个维度作为识解因素,体现出了主体性差异。本研究的对象是《三国演义》中的诗词英译。《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包含大量的诗词,极具翻译研究价值。本研究选取罗慕士和泰勒两个英文译本,罗慕士的英译本是当今比较著名且被广泛研究的,泰勒的英译本是《三国演义》最早的完整版英译文本,两种译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首先对于识解理论进行描述,然后对诗词及其英译进行分析,对于两个译者和英文译文与原诗词进行了对比研究。本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以识解理论为视角,通过对《三国演义》两个译本中诗词英译的对比分析,从辖域,视角,突显和详略度四个维度出发,客观地考察译者的选择,试图为同一汉语原文的不同英语译文所体现出来的识解,提供实证性研究基础,并且探寻识解理论在原文理解与翻译过程中的可行性及解释力,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