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后半叶,当代生态批评思潮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生态学作为自然学科分支,逐渐跨越学科边界与人文学科达成融合。生态批评的观念从21世纪初进入中国内地,本土学者试图将这种批评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加以融合,并使之更具有中国特色。作为学术研究的范式,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应用更多的体现在文化学、文艺批评和艺术研究领域。因此出现了一批的以生态主义(eco-)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视角的跨学科研究范式。如与文学、哲学、美学、伦理、人类学加以结合后形成的新的学科视角。而生态电影批评,作为生态文学批评的新分支,从此形成了新的关于电影读解的特殊视角。这种被称之为“绿色电影”批评的新型电影研究,是生态批评对自身批评范畴的扩展。针对生态电影的审美探讨是生态文艺审美的具体实践形式,并与其背后的生态政治话语与文化文本语境形成呼应和互文的关系。本文以生态主义哲学观念作理论基点,对具体的影像文本进行考察与解读,尝试考察生态电影作品的生态审美意蕴。由此探索电影文化与生态审美之间的关系:作为自然观念生发出的文化表征,生态电影是如何完成对自然形象的建构,以及如何完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绘。生态电影又是以何种方式在受众群体中完成审美表征的建构,从而展现人类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意蕴。同时,生态电影对于生态之美的表达与建构,故事文本中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描绘,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最终改变了人类生态观念的建构,从而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本文梳理了生态电影的生成背景及理论源流,并对生态电影的特征、性质和边界作出了限定。生态电影概念的提出,源起于后现代文化语境下提出。是接受科技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人本主义所产生的正面效应,对负面效应施行了理性的批评与审视,满足并再次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21世纪作为视觉文化与技术狂欢的时代,在信息文化和互联网+的媒介环境之下,形象和影像开始主导受众的审美心理。而这一转变也颠覆了传统文化生活中被文字把持的阐释与表达功能。用之体现的文学文本例如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危机、生命存在之美,在电影呈现出的直观感受(视觉冲击与影像奇观)面前,变得自惭形秽。受众对生态电影的理解,意味着电影对生态思想的传递,更容易升华为受众个体的生态体验和审美享受。在观看过程中,电影的文化内涵投射于受众情感并引发共鸣,从而发酵潜意识中的生态主义情感。创作者隐含于生态电影中的生态审美意蕴最终建构为观众的审美经验,呼应现实生活体验,从而接受生态电影的立场和主张。本文研究范畴所讨论的生态电影作品,是指那些将生态整体主义作为理论来源,并将生态系统的利益作为价值标准,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探讨生态危机背后的社会影响,呈现出独特生态审美趣味的电影艺术。由此也可以得出,如果将电影传递出的生态审美倾向以及生态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衡量一部电影的类型标准,那么生态电影是包含纪录片以及其他叙事类型的情节电影。在时间跨度上,本文将对生态电影的研究限定在“现代”,具体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的时间内。在空间范畴上,本文将对生态电影的研究限定在“中国”,从而突出研究的当下性与切近性。本文第一章对东西方的生态哲学思想源流背景及其演变历程做了简要梳理,进而作出讨论与追问关于生态电影所产生的哲学本源与文化语境。人类文明历史上源远流长的生态美学观念和哲学源流,是我们今天对生态电影进行研究的理论方法---生态美学的基础,同时,也是作为生态电影创作的思想理论源泉和文化语境成形的起点。事实上,我们在创作生态电影中的各种故事情境时,针对自然的表达与诠释,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展现与描摹,都是对人类文明中各种不同的自然生态观念的复刻。研究根据东西方不同的语境文化来源切入,考察东西方哲学文化传统内生态审美观念各自的变迁历程。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整体论,从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到海德格尔,从20世纪以后蓬勃的生态思潮到现代生态审美;以及东方文化语境中,儒释道三家蕴含着东方智慧的有机生态观念的审美传统。正是这些处于生动演进中的生态审美源流,为当代中国生态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意蕴和美学渊源。本文的第二章对中国生态电影萌芽、发展和类型化的初构进行了回顾。经过中国电影人的几代传承,中国电影从阶级叙事到文化和人性叙事,生态意识与生态视野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开始被广泛的关注。从最初在科教片中初初展露的生态主题,到后来以自然风光纪录为主的纪录片,直到今天在类型电影中呈现出的生态主题,中国生态电影在三十五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诞生与发展。其中所呈现出生态主题、生态意识以及生态审美意蕴的表达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几十年短暂的光阴对于中国生态电影的发展仅仅是一个开端,但这关键的一段历程,值得我们的回溯与思考。本文的第三章在考察生态电影的审美内涵的同时,将生态电影作品中具有剧情表达的电影作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大量具体文本解读,分析中国生态电影的创作观念。指出生态电影作为人类精神和自然精神的完美契合,集合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而非单纯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借助生态学“三分法”对电影艺术创作加以系统考察,中国生态电影除去人与自然生态关系讨论,也着重于追问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性,包括人自身的精神生态的建构。本文就电影创作与自然生态、电影创作的能量与动力、电影艺术的表达内容与地域色彩、电影创作中人与自然的主题、电影艺术创作中的精神生态价值的开发、生态主义阐释等问题都加以分析,希望改变生态电影早期创作中“风景如画”的美学创作标准,改变人本主义的创作理念,通过扩展文本表达视野,进而扩宽生态电影的类型边界;最终达成生态电影中自然生态的真实表达和生态主义思想的整体性建构。本文的第四章对生态电影的审美意蕴进行了解析,作为探讨中国生态电影的重要部分,审美的艺术批评,应当寻找具有独特视角,不同于传统生态电影研究的研究角度。越来越多的生态电影人关注到生态电影不仅在思想意识上有自己的特质,在审美与艺术表现上也呈现出自己的特征。对于生态电影的研究应当从审美和艺术特性上加以探讨。因此,研究生态电影,还需要探讨其独特的美感魅力,理解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分析了解生态电影独特的审美目的,审美观念、审美特性和审美意蕴。在文本细度的基础上,本文对生态电影做了美学特性和美学意蕴的考察,分析了中国生态电影审美意蕴的四大特性:自然性、整体性、交融性和主体间性,同时从常规叙事表达层面对中国生态电影进行了审美意蕴分析,并对虚拟影像技术进行叙事表达的数字虚拟电影的生态审美意蕴加以分析。本文的第五章对生态电影审美意蕴背后的文化伦理价值做了进一步的考察,关注生态电影文本表达中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话语体系。关注生态电影建构人与自然冲突或者依存融合的文化伦理关系。从生态电影对人与自然对立、和谐、共生三种不同关系模式的文本创作,分析生态电影创作者对两者价值关系的伦理定位以及其中的生态内涵。探讨如何实现对自然生态的道德关怀,探讨建立完备的处理人类自身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相关道德规范。对人与自然的伦理关怀与特殊关系的表达,时下已成为中国电影创作探讨的焦点。而生态电影中对伦理关系定位的界定,涉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生态审美的过程。因此,电影中的生态伦理的研究,对解释其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蕴,进而探讨这一理论资源对于扩展美学研究空间的可能性,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最后,本文在全球化语境之下,就生态电影作为生态主义思想审美意蕴的表达文本,对生态电影的创作进行了文化内涵的分析和审美发展的探讨。并指出了当代中国生态电影伦理话语缺失和创作手法的误区,对未来生态电影的发展方向和在全球化语境之下生态电影的美学走向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