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和治療的研究進展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是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其中,以椎動脈受壓為主要病理變化者,稱之為椎動脈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type,CSA)。近代中醫學者認為,CSA病位在“頸肩、經絡”,與筋、骨、肝、腎相關:病性為“本虛標實”;病機為“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筋骨失養”,或“寒濕邪起,閉阻氣血,經絡不利”;至於治法治則,有從本從標之異,急者治其標,緩者治其本。CSA的發病機制包括“頸椎退變學說、頸交感神經受刺激學說、應力應變學說、細胞因子學說、椎動脈自身因素學說、微循環障礙學說”等。至於CSA的診斷標準和檢查方法,雖然至今沒有統一指標,但是,在臨床長期沿用的標準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科學性,尤其是頸椎X線片、頸椎CT或MRI、經顱多普勒等傳統檢測手段仍然占主導地位。中醫學有關CSA治療方法的研究包括“體針、耳壓和耳針、水針、小針刀、腹針、辨證論治和方藥、推拿、牵引”等。上述方法可綜合運用,取長補短,如耳壓、耳針與體針的結合,中藥與針刺的結合,中藥與推拿、牽引的結合等。●耳壓聯合體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和作用機制的研究目的:探討耳壓聯合體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及其初步的作用機制。方法:將92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随機分為两組,治療組接受耳壓聯合體針治療,對照組接受體針治療,觀察2組病例治療前後臨床症狀、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血液流變學部分指標的變化。結果:两組臨床療效在觀察期内差異有顯著性,耳壓聯合體針治療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89.29%,臨床控制率為17.85%;對眩暈或頭昏等主要症狀療效,對椎/基底動脈血流量、血流速度,對ηb低切、IR的改善作用,均優於對照組(P<0.05)。結論:耳壓聯合體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還可以調節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血液流變學異常狀態。無論是在馬來西亞或中國,這種治療方法都有其臨床實踐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