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审美活动的广泛性、深刻性特征要求人们对审美除感性认知之外,还应该有理性的认识,并进行理论化研究。艺术的本性是审美,其在审美方面的要求是具体的、实际的、应用性的。相比较于传统美学,基于认知科学研究成果形成的美学原理在揭示审美现象产生的内在原因方面与传统美学相比有了本质性的改变,比较科学地解释了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得以形成的原因和机制,指出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的形成要以主体形式知觉模式的形成为前提,形式知觉模式是人特定的知觉与特定情感反应在主体的认知结构中形成的一定样态,是一种与特定情感相联系的较稳定的神经元活动方式。审美活动的特征是对事物的形式加以知觉,以形式为直接的审美对象,人和客观事物的形式之间在肯定性情感的作用下通过形式知觉模式的中介结成审美关系,即当事物的外形与主体的知觉模式相契合时,在肯定性情感的作用下,主体会形成对该事物的美感。审美形式知觉模式作为存在于主体大脑中的内在重要环节影响着艺术的创作和接受活动,对于创作主体、接受主体审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进而对艺术作品风格的形成、衍变及审美价值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宋元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关键时期,山水画在四个世纪的发展中风格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次明显的风格转换,从绘画本体来看风格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图式和笔墨变化等方面。北宋发展至南宋是第一个转变时期,南宋至元代是第二个转变时期。北宋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至成熟阶段,在图式方面继承了五代荆浩、关仝创立的代表北方山水样式,以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构图为主,注重用写实的笔法表现自然真实的面貌,以体现大自然的宏伟雄强,并开始逐渐建立程式化的笔墨及皴法,代表画家以李成、范宽、郭熙为主;南宋是山水画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转型期,北宋全景式的构图发生整体上的解体,以截景式、边角式构图的新样式出现,在画面中以近似特写的方式存在,一些画面元素被省略;在笔墨技法方面用笔被放大,加长,使构图和笔墨技法等方面均发生根本性改变;至元代,山水画的风格向前超越了北宋、南宋,直接继承了五代时期体现南方山水风格的董源、巨然的绘画特征,画面多为平远式,构图形式对全景构图进行再次构建,同时添加了新的画面元素,将书法、诗词、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添加进画面,扩展了画面的意境,提升了山水画的审美性。山水画风格衍变的原因是多元的,绘画本体有着不断创新与发展的需要,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应在于创作和接受的主体,是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内在原因导致艺术风格发生转换,本文认为主体审美知觉模式的建立和衍变是导致艺术风格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人的知觉模式的形成,会受到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先天性因素是整体知觉模式的基础;由经验获得的后天因素中又包含一般文化性因素和特定社会性因素两类,一般文化性因素是知觉模式的基本色调,形成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美术史研究中影响风格发展如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从先秦开始建立的古典美学思想、文化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等诸元素可以归于一般文化性因素。特定社会性因素因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而与具体的社会价值及人的利害意识密切相关联,绘画发展到某一个具体时代的政治环境、审美特征以及艺术家个体等对于风格衍变所产生的影响,都可以归纳为特定社会性因素。在以往对山水画风格衍变的研究中,已经认识到社会历史环境、文化审美观念、艺术家个体原因等等诸多的因素都是山水画风格衍变的重要因素,把它们看成是影响山水画发展的背景性因素;从认知模式构建的角度进行研究,会发现以上诸条件是导致山水画风格发生衍变的基础性因素和直接性因素,因此,在本文中诸多具体因素在山水画风格衍变中所起的作用的性质发生改变。人的形式知觉是有其自身的特性的:形式知觉的特性是在同等功利因素之下,同类型的形式知觉大量重复,会造成知觉感受的钝化,使人的审美感受强度逐渐降低,甚至不再形成审美的情感体验,使人形成审美疲劳。从山水画本体的发展来说,形式知觉特性对其风格的转化有着极大的作用,因为为避免模式化、为保持对人的知觉能力刺激的有效性,就要求山水画在形式和风格表现等方面必须及时变化,从而促进了山水画的整体图式和笔墨程式由旧风格到新风格的生成和发展,这种新形成的形式风格可以给知觉以新奇性的刺激,进而建立起一个更高层次的形式知觉模式,引发足够强度的神经振荡,形成更为强烈的新美感。审美形式知觉模式的横向发展、审美的利害性等几个方面可以为我们从主体方面阐释风格的衍变提供理论支撑。画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其生存的时代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和个人经历、性格等内部因素,共同构成对画家知觉模式构建的利害性因素;同时在美术创作的完整系统中,审美接受主体的人数要远远大于创作群体,处于社会各阶层的接受群体由于其所处的社会层面不同,在构建审美形式知觉模式的过程中受到的利害性制约因素也各不相同。主体意识中的利害意识受其所处的社会阶层存在所决定,并以此为前提对事物的利害性进行判定。只有对本阶层呈现出有利性的事物以及事物的形式,才能通过审美功利性标准的检验,进入到审美知觉的环节。分析山水画风格衍变的内在审美机理,从审美知觉的角度解释山水画及其发展的各种动因,也可由此类推绘画领域中的所有门类,为绘画的风格发生、转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期能够更合理、更明确地解析艺术中的诸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