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DNS-86)与烯丙醇聚氧乙烯(44)醚(F-6)为双可聚合乳化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采用半连续法制备了20%固含量种子乳液,研究了乳化剂配比、反应温度(T)、乳化剂浓度[E]、引发剂浓度[I]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不同乳化剂配比对聚合反应速率及粒径大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乳化剂较适宜配比为F-6/DNS-86=1/2,聚合动力学关系式Rp∝[E]0.6082[I]0.5805,体系的表观活化能Ea=53.7317KJ/mol。以种子乳液为介质,选用四种不同类型乳化剂:非离子可聚合乳化剂F-6,阴离子可聚合乳化剂DNS-86、常规非离子乳化剂辛基酚聚氧乙烯(10)醚(OP-10)、常规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进行不同组合,同时滴加预乳化液(复合乳化剂与单体混合)、引发剂、缓冲剂直接二次成核制备62%固含量二元粒径分布乳液。重点研究了乳化剂种类、乳化剂复合方式、用量及配比、反应温度、单体组份等对聚合稳定性、乳液流变性、乳液稳定性及乳胶膜稳定性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二次成核的过程中,乳化剂体系为非/阴离子型双可聚合乳化剂F-6和DNS-86更能有效提高乳液及乳胶膜的性能。因此,当双可聚合乳化剂用量占单体总质量2%且F-6/DNS-86=1/2(g/g)时,引发剂用量占单体总质量0.3%,在混合单体中,BA和功能单体丙烯酸(AA)分别占60%和3%,反应温度为80±5℃,所得乳液呈二元粒径分布,其中大乳胶粒子粒径约为449nm,小乳胶粒子粒径约为70nm,固含量可达62.24%,凝胶率小于0.5%,剪切速率在30r/min时粘度只有300mPa·s左右,聚合过程中稳定性较强,乳液稳定性和乳胶膜稳定性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