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动电位极化法,研究了SO42-、PH值、温度T和Cl-等对由惰性气体凝结-原位温压法制备的纳米晶Cu(平均晶粒尺寸为21nm)的阳极极化行为的影响,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量散射谱(EDS)研究了纳米晶Cu的腐蚀产物的形貌和成份。研究结果表明,SO42-、PH值、温度T和Cl-对纳米晶Cu的阳极极化行为有着重要影响。随着SO42-浓度增大,纳米晶Cu的致钝电流逐渐增大,logi随[SO42-]呈线性变化,其斜率为0. 01158;而纳米晶Cu的致钝电位,则随着SO42-浓度增大而降低。本文提出了“静电离子团”模型解释纳米晶Cu阳极极化曲线上的“斜率转折点”现象;并提出纳米晶铜在Na2SO4溶液中的电极反应过程,据此推导出电极动力学表达式。随着Na2SO4溶液PH值降低,纳米晶Cu的致钝电流线性增大,logi=-0. 0287PH+0. 25。H+浓度的增加干扰了电极表面氧化膜的生成过程,从而增大了阳极溶解速率。Logi随温度的倒数呈线性变化,即logi=-669. 94(1/T)+2. 4388。温度对纳米晶Cu阳极极化行为的影响机制用Arrhenius方程进行了解释。纳米晶Cu在1. 5%NaCl溶液中腐蚀时,阳极电流出现振荡现象,这与Cu(Ⅱ)的非线性溶解过程有关。纳米晶Cu在Na2SO4溶液中的腐蚀产物主要为Cu2O立方晶体,其尺寸与温度有关。当Na2SO4溶液的温度由25℃升高至40℃时,电极表面紧密堆积的Cu2O立方晶体的尺寸由150-230nm减小到50nm。纳米晶Cu在1%NaCl溶液中的腐蚀产物主要为CuCl和Cu2O晶体。电极表面凹凸不平,存在着腐蚀较为严重的“沟槽”。“沟槽”顶部,中部和底部的腐蚀产物的形状和尺寸均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