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作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其水土流失治理一直是相关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而淤地坝作为水土保持的重要工程措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通常对淤地坝拦沙效益评估时因没有考虑淤地坝和下游沟道连通方式的影响,导致淤地坝拦沙效益计算结果偏高,所以淤地坝拦沙效益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细化。为此,本研究以岔巴沟流域曹坪水文站控制区和延河流域甘谷驿水文站控制区为研究区,分别选择12个典型闷葫芦淤地坝、2个典型小流域,对淤地坝的类型、淤地坝和下游沟道的连通方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基于淤地坝和下游沟道的泥沙连通程度,研究了淤地坝的拦沙效益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岔巴沟流域曹坪水文站控制区和延河流域甘谷驿水文站控制区分别有淤地坝367座和2258座,单位面积上的淤地坝数量分别为1.97座/km2和0.38座/km2。淤地坝可分为11类:闷葫芦淤地坝、有蓄水的淤地坝、有溢洪道的淤地坝、有竖井/卧管的淤地坝、坝体冲毁的淤地坝、有排水渠的淤地坝、有排水渠和竖井的淤地坝、有排水渠和溢洪道的淤地坝、有排水渠–竖井和溢洪道的淤地坝、有排水渠且坝体损毁的淤地坝以及治沟造地式淤地坝。2)淤地坝和下游沟道的连通方式可以分为11类,其中仅有坝体且无任何排水措施的不连通,其它类型均连通,分别为通过溢洪道连通、通过竖井或卧管连通、通过溢洪道和竖井或溢洪道和卧管连通、通过竖井、卧管和溢洪道连通、通过坝体损毁的豁口连通、通过排水渠连通、通过排水渠–竖井连通、通过排水渠–坝体损毁豁口连通、通过排水渠–溢洪道连通和通过排水渠–竖井和溢洪道连通。以淤地坝实际控制面积占比为衡量指标对淤地坝和下游沟道的泥沙结构连通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淤地坝和下游沟道的泥沙结构连通程度主要受排水渠及其长度的影响。坝系的拦沙效益要大于单坝拦沙效益之和,流域最下游的骨干坝如果无排水渠存在,将大大增加整个坝系的拦沙效益。3)岔巴沟流域研究区2017–2020年期间产沙降雨事件在9–19次之间,次降雨条件下淤地坝的平均拦沙模数在1586.27–4617.10 t/km2之间;延河流域研究区2010–2020年期间产沙降雨事件在19–84次之间,次降雨条件下淤地坝的平均拦沙模数在178.08–877.18 t/km2之间。4)依据坝地泥沙淤积厚度变化情况的不同,将坝地泥沙淤积空间分布类型划分为五类:上游<下游、上游>下游、仅上游、仅下游和无明显分布规律。随着流域生态修复的推进,坝地内泥沙淤积空间分布类型的变化趋势为:上游<下游→上游>下游→无规律→仅上游/仅下游→无泥沙淤积,这体现了泥沙连通性逐渐减小的过程。受降雨、坝地地形起伏变化、崩塌和滑坡等自然因素以及坝控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耕作方式、工程措施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同次降雨条件下坝地的泥沙淤积空间分布特征及输移距离差异明显。5)岔巴沟流域研究区与延河流域研究区不考虑连通方式影响下的淤地坝拦沙效益分别介于81.69–83.61%之间和48.05–55.51%之间,考虑连通方式影响下的淤地坝拦沙效益分别介于61.97–65.46%之间和38.57–45.32%之间,说明若不考虑连通方式计算淤地坝的拦沙效益时会偏大9.74–18.78%。在特大暴雨条件下,岔巴沟流域研究区不考虑连通方式影响下的淤地坝拦沙效益为81.85%,考虑连通方式影响下的拦沙效益为61.80%,而实际拦沙效益为26.36%。特大暴雨条件下的拦沙效益相较于仅考虑连通方式下降了35.44%,说明特大暴雨提高了淤地坝和下游沟道的泥沙连通程度,因而大大降低了淤地坝的拦沙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