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华北地区民间结社与民众佛教信仰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i_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指祭祀社神的地方,后来演化为一种基层行政组织,成为乡里行政体系的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私社兴起,并在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私社,也被称为“社”、“社邑”、“邑义”等,由民间群众自愿自发结合而成,因此这一类结社也被统称为民间结社。使用民间结社这个概念主要是强调其社会性和民间性。民间结社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从事佛教信仰的活动和经济互助的活动,从事佛教信仰的活动不可避免的要与佛教发生联系。民间结社从事的佛事活动主要包括造像、建塔、造经、刻经、诵经、写经、修寺等等,也包括其他一些社会福田事业。由于普通群众的宗教信仰通常被排除在传统史学家的历史记载之外,而民间结社恰好记录了部分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信仰情况,为研究普通民众的佛教信仰提供了历史依据。所以本文以隋唐时期民间结社所反映的民众佛教信仰为研究对象,将民间结社与宗教信仰结合起来,为民间结社研究和宗教信仰研究开拓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佛教的盛行使普通民众纷纷皈依佛教,虔心拜佛,这种共同的宗教信仰把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凝结起来,组成力量雄厚、声势浩大的佛教结社,同时民间结社所从事的造像、建塔、诵经、造经、刻经、写经、念斋等佛事活动,又起到了进一步宣扬佛教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结社与佛教是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从民间结社从事的佛事活动中,一方面可以看出民间结社成员对佛教信仰的虔诚程度之高,另一方面从民间结社的个人祈愿中也可以看出普通民众佛教信仰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佛教可以吸引和鼓动广大的平民百姓纷纷成立或加入民间结社,这来源于佛教的救赎性。这是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学所望尘莫及的。儒学正统极端的保守性使人们缺乏对现实的想象力,既而使人们转向救世人于苦难并能让人死后前往极乐净土的佛教。但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制度化宗教,其伦理价值在中国的社会实际中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局限,所以佛教不能像儒学那样发展出一套与社会结构系统相适应的伦理体系,适应社会现实需求的儒家伦理价值在社会中依然处于一种主导地位。尽管如此,唐代社会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使儒释道在斗争和融合中发展,共同作用于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本论文从民间结社这一角度研究普通民众的佛教信仰,通过对隋唐时期华北地区民间结社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联系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密切关注民间结社的佛事活动与宗教功能、佛教信仰意识,以及民间结社与佛教寺院的关系等,考察华北地区中下层普通民众的佛教信仰状况,重现历史上佛教发展顶峰的盛况情景。同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可以使我们拓宽视野,变换角度,自下而上地认识这一时期佛教的发展与思想情况,对于偏重于研究社会上层的宗教信仰来说,多少是个补充,有益于全面认识这一时期的佛教史与思想史。
其他文献
流行音乐歌词的语言是属于艺术语言范畴,要想在当代乐坛占有一席之位就必须具备别具一格的他人无法超越的音乐特色,在歌词的编排上要勇于创新,突破种种固定的思维模式限制。
作为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创始人,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的影响与日俱增,他的伦理学是对传统西方伦理学的超越,在20世纪的西方伦理学家中,他以独特的人道主义的实践方
外墙柔性饰面砖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因其轻质、柔软、环保,同时又有着近似瓷砖的饰面效果,近年来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外墙柔性饰面砖的施工工艺和施工后有效避免
R·B·布兰特是20 世纪后半叶最具影响力的伦理学家,他成熟的作品《善与正当的理论》所反映出的功利主义思想已成为当今一种重要的伦理学理论。他的功利主义思想来源于对传统
小学儿童运用被动句表达的调查研究亓艳萍一前言近些年来,国内的儿童语言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不人成绩。就其研究队伍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阵营,即心理学工作者和语言学工作
目的探讨全面护理方式对小儿癫痫护理工作的作用。方法从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癫痫患儿中选取57例展开研究,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组,常规组28例行常规护理
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的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它占高血压患者的9
20世纪中叶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各种灾难性后果以严酷的事实呈现着。东、西方学者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起点,发展出了丰富的环境伦理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其他形式的翻译有其特殊性,当今的翻译家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学作品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大不同,并开始了专门针对于文学作品翻译的研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权理论,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述评波伏娃《第二性》中女性气质的形成和本质,使人们认识到女性气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社会或社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