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3在铀-钼分离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zj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能作为一种能量密度高、洁净、低碳的能源,近年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得到有序发展。核燃料循环是核工业的基础,以铀的高效利用为目的的先进核燃料循环体系,因回堆复用的需求,对后处理得到的铀产物的纯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燃料循环中的铀转化和乏燃料后处理过程中,常采用氟化挥发技术转化或者回收铀,得到的UF6产物中通常含有以MoF6为代表的较难净化去除的高挥发性金属氟化物。目前普遍采用精馏法和选择性吸附法进行铀中去除钼等杂质。由于铀和钼高价氟化物的挥发性相差不大,且在吸附剂上的吸附-解吸附的行为较为相近,导致铀-钼两者的分离效果不理想。近年来,因熔盐堆液态燃料的特性,使得其全堆芯燃料充当辐照靶件辐照裂变生产99Mo成为可能,但要达到既不影响反应堆运行又能实现99Mo的有效提取,关键是如何在不改变核燃料铀的化学形态的前提下,分离提纯99Mo,钼中去铀也尤为重要。因此,无论是铀转化和乏燃料后处理过程中的铀产物的净化,还是医用核素99Mo生产过程中钼去除铀的要求,铀-钼两者的分离都是行业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提出利用NF3反应性对温度的敏感性,通过精准控制反应温度,进行NF3与钼、铀的有序反应,从而仅通过氟化反应实现铀-钼两者的有效分离。围绕上述思路,本课题首先建立了适用于反应过程在线监测的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应热力学理论计算分析、实验研究和放射性示踪实验验证,系统研究了气-固反应体系、熔盐体系和辐照后熔盐体系中铀-钼分离行为,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建立了适用于NF3与铀/钼反应及铀-钼分离的在线红外光谱监测和分析技术。该技术可实现对氟化产物UF6与MoF6准确定量,系统稳定可靠,检测数据标准偏差3.9%,置信度>95%,为NF3进行铀-钼分离研究奠定了基础。(2)在气-固两相反应体系中,温度对NF3与Mo粉和UF4的反应影响显著。当温度大于等于230℃时,NF3与Mo发生反应,温度从230℃增加到430℃时,Mo粉的平均反应速率由1.00 g Mo·h-1提高到2.31 g Mo·h-1;而对于NF3与UF4,温度大于450℃时方发生明显反应,在450℃-600℃温度范围内,UF4反应速率由1.53 g U·h-1提高到2.68 g U·h-1。结合反应过程气态产物在线红外光谱识别和固体物质XRD表征,表明NF3与Mo的反应经过中间产物MoF3,即:2NF3(g)+2Mo(s)=2MoF3(g)+N2(g);2MoF3(s)+2NF3(g)=2MoF6(g)+N2(g)。UF4与NF3反应则直接生成UF6,即:2/3NF3(g)+UF4(s)=UF6(g)+1/3N2(g)。基于球形颗粒“未反应收缩核”数学模型计算得到:在230℃-430℃温度范围内,NF3与Mo反应速率常数由1.8×10-2增加到3.5×10-2min-1,反应的活化能为10.13 k J/mol;在450℃-600℃范围内,NF3与UF4反应速率常数由1.6×10-2min-1增加至3.1×10-2min-1,反应的活化能22.56 k J/mol。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UF4与NF3之间的反应,Mo与NF3的反应更容易进行,同时反应速度更快。在此基础上选定350℃条件下考察了铀/钼质量比对铀-钼分离效果的影响,表明钼对铀的分离因子为1.71×103和3.23×103。(3)在Li F-Be F2-Zr F4-UF4(64.5-29.5-5.0-1.0mol.%)熔盐体系中,通过连续升温实验,确定了NF3与Mo粉发生反应的温度为600℃及以上,而温度超过650℃时NF3才与UF4发生反应。结合XRD和XPS元素价态分析,熔盐体系中Mo粉与NF3反应直接生成MoF6。考虑到熔盐堆中裂变产物钼的存在形态除金属态外,还以氟化物形态存在,为此制备了MoF3,并确定了熔盐体系中NF3与MoF3发生反应的温度为570℃及以上。在570-600℃温度温度范围内,MoF3的平均氟化反应速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由0.09 g MoF3/min提高到0.16g MoF3/min,同时转化率由76%提高至97%。特定温度585℃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反应,MoF3的转化率大于90%,Na OH碱液对产物MoF6收率约为90%,钼产物对铀的分离因子约为100。结合XRD和XPS分析,熔盐体系中MoF3与NF3之间的反应机制如下:2MoF3(d)+2NF3(g)=2MoF6(g)+N2(g)。(4)利用白光中子源辐照UF4获得裂变产物,开展了Li F-Be F2-Zr F4熔盐体系裂变产物99Mo氟化分离研究。研究表明在Li F-Be F2-Zr F4-UF4(辐照后,63.5-28.5-5.0-3.0 mol.%)熔盐中,在585℃下,通入0.2L/min NF390min后,熔盐中99Mo的比活度从7608.2 Bq/g盐降至155.0 Bq/g盐,分离率超过98%;与此同时,反应前后,熔盐中237U的放射性比活度在几乎未发生变化,表明绝大部分U仍留在熔盐相中。收集得到99Mo对237U的去污系数(DF)约为270。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利用NF3氟化剂的反应性对温度的敏感性,给出了实现大量铀中分离钼的新思路,即通过精确控制反应温度,先实现NF3与钼的充分反应,将绝大部分钼分离后,再通过升高温度进行铀的分离,铀-钼两者的分离系数可提高1-2个数量级。本研究工作不仅为乏燃料中铀的分离净化奠定了科学基础,同时也为实现熔盐反应堆生产99Mo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路线。
其他文献
为了开展更前沿的实验方法应用,国际上开展了新一轮的自由电子激光和衍射极限环光源的建设和升级,二十多台具有高相干性的新光源正在建设或规划中。高相干性是自由电子激光和衍射极限环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X光的高相干性,许多实验方法的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改进,提升了人们探索微观世界的能力。相干X光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高相干性光束线站的建设,也对束线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定量研究X光传播中相干性能的变化规律,并据此优化
水泥中的水溶性六价铬具有强毒性,水泥企业在水泥生产过程中采用还原剂将水溶性铬(Ⅵ)转化为低毒性的铬(Ⅲ),硫酸亚铁和硫酸亚铁铵也是常用的六价铬还原剂,但其加入量会影响水泥的耐久性,造成安全隐患,因此测定硫酸亚铁和硫酸亚铁铵试剂纯度尤为重要,本文对硫酸亚铁和硫酸亚铁铵含量的测定方法进行探究,分别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和重铬酸钾滴定法两种方法进行测定。
随着DNA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核酸作为基础材料广泛用于构建复杂多样的纳米结构。所构建的DNA纳米结构除继承核酸本身的特性外,还具备高生物相容性、易于多功能化修饰及纳米级寻址能力等突出优点。以此为基础,DNA纳米结构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分子医学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框架核酸作为一类典型的DNA纳米结构在不同的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除了对纳米结构的精准设计与合成外,框架核酸可以通过定价与
质子治疗及其装置是当前医学物理界中一大热点,由于其对正常组织极好的保护性及其在布拉格峰附近的生物效应,质子治疗获得了越来越多医生的认可和患者的青睐,是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放射治疗方式之一。然而,先进的质子治疗设备巨大且昂贵。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现质子治疗设备的小型化。自此紧凑型质子治疗设备应运而生,高梯度射频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实现更紧凑、更高效的质子治疗装置。根据当前提出的单室治疗、质子CT和FLA
团簇核的研究一直是核物理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但在重离子核反应中,强子会受周边核物质的剧烈影响从而导致原有的结构信息丢失。相比于传统强子观测量,光子有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优点,所以能够更有效地携带核反应的真实信息。本文旨在利用光子的这一性质,以其为探针开展了对原子核的α结团现象的研究。扩展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EQMD)是现今研究α-团簇核核反应的主要微观输运模型之一。本论文的第一个工作即是将韧致
同步辐射光源(synchrotron radiation light source)和自由电子激光(free-electron laser,FEL)的出现,为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能源科学等学科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研究工具,极大地促进了相关科学的发展,40余项诺贝尔奖都与光源技术和应用直接相关。基于电子储存环的同步辐射光源现今已经成为支撑多学科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一种最主要的大科学
衍射极限环是未来光源发展方向,它与第三代光源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发射度更低,接近光子的衍射极限。发射度越低光的亮度越高,降低发射度有多种方法,其中使用multi-bend achromat(MBA)方法,提高单个单元中二极铁数量,能非常有效地降低发射度,使用7BA磁聚焦结构也成为了较多新光源与光源改造的选择。除此之外,使用antibend、纵向变梯度二极铁方法以及Robinson wiggler、横向
同步辐射光束线已经从高能量分辨发展到超高能量分辨,从微米聚焦到纳米聚焦,光束线的稳定性成为先进性能光束线的关键需求。对于硬X射线光束线,双晶单色器是核心设备,分光晶体的角度稳定性直接影响了聚焦光斑的位置稳定性以及出射光的能量及通量稳定性。本文结合上海光源工程实际,以液氮冷却双晶单色器为主要研究对象,发展了单色器运动参量及稳定性测试方法,研究了单色器工作波长在线检测技术,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研究了双晶
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由DNA转录为RNA最终翻译为蛋白质,从而支撑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同时,遗传信息的异常传递也会造成多种疾病。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由多种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调控,例如,负载遗传信息的基因组核酸序列可经由蛋白质凝缩为染色质,而染色质在相关蛋白的调控下产生拓扑重构,从而调控对应基因的转录活性;一些非编码RNA,如miRNA,可以以RNA诱导沉默复合体(RISC)的形
众多的天文学和宇宙学观测都表明了暗物质的存在,且是宇宙物质组成的主要部分。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WIMP)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暗物质候选粒子。关于WIMP暗物质粒子的直接探测已经成为当今物理学的前沿课题。最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已有各种地下探测实验(例如XENON、LUX)展开了对WIMP暗物质的直接测量。位于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