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军队同轴心国集团进行正面作战之外,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切社会力量及人民在本国内部及国外展开的反对法西斯占领者及其帮凶的、推翻法西斯统治的公开的和秘密的,积极的和消极等各种形式的斗争。本文以国内外对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档案与研究为基础,结合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试图对1938年9月-1945年5月期间的捷克斯洛伐克法西斯抵抗运动进行一番论述。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正文分为四章,结语对1938年9月一一1945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特点及影响进行分析。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与占领。希特勒利用苏台德地区德国人与布拉格政府之间存在的民族矛盾,伙同康拉德·亨莱因领导的苏台德德意志人党制造了苏台德危机。英法奉行绥靖政策,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同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在占领苏台德之后,希特勒又伙同蒂索及其领导的赫林卡人民党在斯洛伐克策划类似的独立事件,总统哈查被迫签下建立保护国的协议。1939年3月16日,希特勒正式宣布建立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同日,希特勒应蒂索政府要求,派兵进驻斯洛伐克,建立了斯洛伐克共和国,实际上的傀儡政权。二者的军事和外交大权皆掌握在德国手中,德国在经济、政治和民族等方面加紧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剥削与同化,给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兴起阶段的情况。在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占领之后,形成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和在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两大抵抗运动中心。以贝奈斯为首的伦敦流亡政府一方面积极寻求国际对其合法延续性的承认,另一方面通过国内抵抗中央委员会(UVOD)领导国内民主力量的抵抗活动,而三圣组织则承担了联系国内外的工作,进行情报收集等其他斗争。以哥特瓦尔德为首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在莫斯科成立中央委员会,通过在国内建立的地下中央委员会领导国内抵抗运动。捷共一开始进行了积极的抵抗,但后来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政策发生了变化。这时期的抵抗运动以人民群众自发的罢工怠工破坏等消极抵抗运动为主,1939年10月28日共和国独立日的游行示威表现尤为突出。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发展阶段的情况。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与苏联签订《苏捷战时友好互助与战后合作条约》,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和贝奈斯流亡政府暂时放下对峙,民族统一阵线建立起来。抵抗运动受到战争局势的影响也进入大发展阶段,消极抵抗斗争更具组织性和计划性,规模更为强大,武装抵抗斗争在抵抗运动中上升到主要地位,且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斗争较多,而流亡政府主要贡献在于暗杀了沾满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莱茵哈德·海德里希,但这也招致纳粹的报复,使得抵抗运动暂时陷入短暂的低潮。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决胜阶段的情况。1944年苏联发动对德国的夏季攻势,至8月挺进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抵抗运动进入最后决胜阶段,斯洛伐克人民于8月发动了斯洛伐克民族大起义,虽然付出惨烈的代价但在纳粹的镇压下失败了,最后在苏军的帮助下获得解放。至1945年4月,在东面,苏军已经解放了斯洛伐克全境和摩拉维亚大部分地区,同最后顽抗的德军交战;在西面,盟军向捷克西境推进,至1945年5月,解放波西米亚西部各地。捷克的人民发起了布拉格起义,在与苏军的里外配合下最终于5月9日取得了胜利。斯洛伐克解放后,在科息斯成立了人民阵线政府,在战后通过一系列法令,展开了对境内德国人、投敌叛国者的民族大清洗。本章最后对此时期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特点、影响等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