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别应用PASS托槽、Damon Q自锁托槽正畸治疗安氏Ⅰ类错(牙合)牙列拥挤且需要减数矫治的患者,分析两种矫治器对拔牙矫治患者上牙列的排齐效率方面有无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口腔正畸科因牙列不齐要求正畸治疗的患者19例。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10-30岁,平均年龄19.2±3.50岁。诊断为安氏Ⅰ类错(牙合),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牙列重度拥挤。治疗方案为拔除4个双尖牙(其中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的有14例,拔除第二前磨牙的有5例)。患者随机分成PASS托槽组(10例,男性4例,女性6例,其中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的有7例,拔除第二前磨牙的有3例)和Damon Q自锁托槽组(9例,男性4例,女性5例,其中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的有7例,拔除第二前磨牙的有2例)。两组患者分别在复诊时更换排齐上下颌牙列矫治弓丝时制取石膏模型,并分组分期(即0.012镍钛圆丝排齐整平结束---T1期,0.014镍钛圆丝之前排齐整平结束---T2期,0.016镍钛圆丝排齐整平结束---T3期,治疗前为T0期)测量反映上颌牙列排齐程度的相关指标。测量项目:1、上颌尖牙间牙弓宽度;2、上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3、上颌第一磨牙间齿槽宽度;4、上颌前牙不齐度。对以上测量结果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用`X±S(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水准α=0.05,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样本比较前可比性比较)1)对两组(A,B)矫治前T0期各项指标进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2)对两组(A,B)矫治第一次更换弓丝前T1期与T0期的变化,各项变化指标两组分别进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3)对两组(A,B)矫治第二次更换弓丝前T2期与T0期的变化,各项变化指标两组分别进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4)对两组患者(A,B)矫治第三次更换弓丝前T3期与T0期的变化,各项变化指标两组分别进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组患者均为安氏Ⅰ类,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重度牙列拥挤,两组患者矫治前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显示两组患者在上颌尖牙间宽度、上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上颌第一磨牙齿槽宽度及上前牙的不齐度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运用不同的矫治系统来分析两种矫治技术在安氏Ⅰ类错(牙合),牙列重度拥挤需要减数治疗中是可行的,样本具有可比性。0.012镍钛圆丝排齐整平结束换丝前第一次更换弓丝前(T1期)取模型测量,两组组患者的测量指标与矫治前变量经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差异不明显(P>0.05);第二次复诊换丝结束前(T2期)模型测指标与矫治前变量经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差异不明显(P>0.05);第三次复诊换丝结束前(T3期)模型测指标与矫治前变量经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差异依然不明显(P>0.05)。结论:安氏Ⅰ类,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牙列拥挤需要减数的患者,无论在0.012镍钛圆丝排齐整平结束、0.014镍钛圆丝之前排齐整平结束和0.016镍钛圆丝排齐整平结束阶段,运用Damon Q自锁托槽和PASS托槽在上颌尖牙间宽度、上颌第一磨牙磨牙弓宽度、上颌第一磨牙间齿槽宽度及上颌前牙不齐度4个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