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迷失到传统重拾——比较研究《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e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非裔美国人在美国这个大熔炉的国家备受人们的关注。很多作家特别是非裔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描写和记载非裔美国人受迫害受奴役的历史以及他们特有的非裔文化传统,其中最具代表的两部作品是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和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  本文通过比较这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来探讨从迷失到重拾的美国黑人文化传统,从而揭示:生活在白人文化圈中的非裔美国人,只有回归自己家园,认识并重拾自己的黑人文化传统,才能确立自己的身份并发现生存的意义。  本文首先阐述了非洲文化传统的涵义。根据对非洲文化传统的阐释,结合非裔美国人在美洲大陆的历史,笔者从名字的意义,祖先的影响,民间传说和黑人音乐对人物的生命历程的影响等书中反映的三个方面重点展示非洲文化传统以及传统对黑人的影响。  结合非裔黑人文化传统,笔者比较分析《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中的主要人物。首先,笔者从姓名,对祖先的态度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三方面对两部小说的主人公看不见的人和奶娃进行比较分析,并指出对待传统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他们生存的意义。看不见的人在传统面前迷失自我导致他既不被白人社会所接受也得不到本民族同胞的认同;最终迷失自己的人生之路;与之相比,奶娃通过自己的旅行找到本民族文化传统并认识到传统的重要性,从而确立了人生的归属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笔者对《看不见的人》中布莱索博士和《所罗门之歌》中的派拉特进行比较,他们的生活经历反映出尽管他们同样是非裔后代,但是对待本民族传统态度完全相反。布莱索博士为了谋一己之私,背叛黑人传统,在白人面前唯唯诺诺,阿谀奉承;而作为一名黑人女性,派拉特用她的一生来保护她的黑人同胞,捍卫非洲黑人文化传统,她自始至终都是黑人文化传统的代言人和传承人。  通过对这两组人物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只有重拾非裔文化传统,非裔美国人才能找到自我,活出生存的意义。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