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语码转换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既与双语社会的语码转换有相似之处,又有其独特的模式。在大学专业英语课堂中,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促进教学和调整师生关系,常常出现“中英夹杂”的语言现象。在专业英语这个特殊的课堂中,教师到底该不该进行语码转换呢?长久以来,国内语言教学界一直采用浸入式教学方法,母语(汉语)被视为外语课堂之大忌。但是实践证明,语码转换是英语教学中有用的教学、认知和交际策略,在大学专业英语教学中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过程,教师教授目的语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学习和实践如何进行语码转换的过程。因此,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大学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有必要进行英汉语码的转换;作为大学专业英语教师,应该把握好转换的度,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好英语;否则过犹不及,势必会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水平的提高。可以说,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作用关系着英语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由于大学专业英语课堂语码转换是特殊语言环境中的转换,诱因很多,且相当复杂。因此,本文拟就我国大学专业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现象进行探讨,着重研究以英语为教学目的语,汉语为母语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语码转换情形,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最后通过提出大学专业英语课堂中教师应遵循的语码转换原则来解决问题,旨在指导专业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时,作者发现,关于语码转换的研究是近五十年才开始的,并且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定性研究较多、实证性研究少。特别是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者大都把研究语码转换的功能作为切入点,研究成果略显单薄。因此,作者发现,关于大学专业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的研究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大学专业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现象是否普遍?是否所有的主干课程都存在教师语码转换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程中教师的语码转换是否存在区别?师生对于教师的课堂语码转换各持什么态度?教师的课堂语码转换能否真正地促进专业英语教学?是否会造成学生的理解问题?大学专业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有什么样的语言特征?师生是否都能意识到教师的课堂语码转换?教师语码转换的原因是什么?大学专业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语码转换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其课堂功能?正是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激发了作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兴趣,再加上作者在此问题的研究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作者对此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本研究基于国内外以往的研究成果,首先从理论形态入手,分析了教师语码转换的涵义、类型、功能、内在机制及外在条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录音、实地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实证性研究,对重庆文理学院专业英语教师的课堂语码转换情况展开了调查,整体把握了目前我国大学专业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现状,如:各门主干课程中教师语码转换的情况;教师语码转换的语言特征;师生对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意识和所持的态度;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功能以及原因等等。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对比分析,发现了专业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码转换使用存在以下的问题:对“母语”或“目标语”的厚此薄彼;语码转换使用无标记性,无意识性、无课程、年级分别:语码转换结构、时机和数量使用不当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分析了原因;最后,从大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大学专业英语教师在课堂中使用语码转换时应遵循四大原则:目标语优先原则,标记性母语使用原则,适时、适量使用原则以及顺应原则。本研究从教师语码转换的理论形态到实证研究,采用了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一步一步地探讨大学专业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大学专业英语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转换语码以实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本研究共有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首先分别从教师语码转换的意义以及存在的还未解决的问题、相关研究现状以及自己研究本问题的优势四个方面阐明了本研究的缘由;然后从教师语码转换的概念、研究途径、类型和功能、策略等五个方面对已有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为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方法;最后概括介绍了本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理论形态。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大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教师语码转换的涵义、类型、功能、内在机制以及外在条件。第二部分:实证研究。基于教师语码转换的理论形态,通过课堂录音、实地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调查了重庆文理学院专业英语教师的课堂语码转换情况。通过数据收集以及对比分析师生的调查结果,发现了大学专业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存在的问题并且基于问题分析了原因。第四部分:解决问题、提出原则。基于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结合教师语码转换的理论形态以及大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提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的语码转换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