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法域的正名与反思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ot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学者对社会法理论的研究基本始于20世纪末。在承认私法公法化、公法私法化以及法律社会化的基础上,学者对于社会法的界定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而分歧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第三法域。曾有学者概括出我国法学界对社会法一词的使用存在四个层次的不同理解。狭义社会法将社会法等同于社会保障法;广义社会法将社会法理解为与公法、私法相对称的第三法域;中义社会法则在第三法域和狭义社会法之间寻求一个使用的层面;泛义社会法将“社会法”作为一种法学思潮或将之作为与自然法、制定法相对应的概念。其中,中义社会法与广义社会法是较为主流的两种学说。中义社会法与广义社会法的争议焦点在于是否将社会法视为公法与私法之外的第三法域。广义社会法将社会法视为与公法、私法相并列的第三法域,而中义社会法则认为不能将社会法与第三法域划等号,社会法只是一个法律门类或法律部门。其中,有的学者只是反对将社会法等同于第三法域,但仍承认第三法域的存在,将第三法域作为社会法的一个上位概念;有的学者则通过否认第三法域的存在而对广义社会法予以“釜底抽薪”式地批判。有趣的是,秉持后一种中义社会法的学者在否定“第三法域”的理由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一种观点认为法律社会化的发展尚不足以形成独立于公法与私法之外的第三法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法律社会化的普遍存在,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划分出一个独立的第三法域。笔者认为,承认第三法域的存在有着现实基础,而学者之所以否认第三法域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忽视了在主要由私法调整的私法领域与主要由公法调整的公共权力领域之外,存在着一个体现二者交融与互动、需要由社会法予以调整的独立领域——社会领域。学者正是由于只看到私法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的融合以及私法与公法的融合,没有看到这样的运动其实还产生了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分离的社会领域,所以才会否认第三法域的存在。如果真如部分中义社会法学者所说,否定第三法域的存在,一方面会陷入法律逻辑的悖论,社会法会面临无法向上位概念归位的困境以及丧失独立性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社会本位的泛化与异化。因此,我们需要立足于社会领域独立存在的现实,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的需要,综合审视第三法域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应当存在这一问题。
其他文献
<正>孔圣枕中丹,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是历代医家大为推崇的益智效方。全方由龟板、龙骨、远志、菖蒲4味药物组成,用量比例为2:2:1:1。古人认为,龟为阴物之至灵
在血缘、地缘基础上形成的乡土关系,决定了中国民间的观念形态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复杂性。现代乡土小说中丰富的民俗事象反映出中国农民文化心理结构中的节俭与铺张、均平
老年社会经济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了保障步入老年期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正>在共享经济的大潮之下,"共享护士"上门服务腾空而出,给病患带来了很多方便,但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不少用户称这是"花不多的钱,享受到在医院享受不到的服务",有媒体盛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国家及地区经济、科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步伐不断深入,教育质
高校信息化在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从组织边界管理理论视角,明确各自的分工与边界,构建协同创新的组织方
<正>美国学者欧文·戈夫曼的框架分析理论认为:"框架指在某个特定时间用来理解社会境遇的一套特定的期望。"1与"微"的微小、稍微、微乎其微的原义相似,微传播是指无数的个体
<正>每当天气骤变之前,不少人便感到腰酸腿痛,过去受过伤、动过手术,或发生过骨折的人,旧伤处也会重新出现痛楚,被人们戏称为"天气预报者"。"气象病"还有日晒、高温所致的日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现代社会出现的复杂问题仅靠一个学科专业的人才就能很好解决的几乎不存在。通晓除本专业相关专业的跨学科人才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现代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