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肌肉运动终板退变及再生的临床、实验研究

来源 :第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ulei81331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由来已久,国内外学者已公认,早期修复神经能产生最佳效果。在早期修复时机中,对于一期修复神经还是留待二期修复神经,何者能获得更优效果仍是争论的课题。著名的奥地利神经学专家Millesi曾于1981年提出:一期修复神经还是二期修复神经,何者能为再生提供更好的机会。目前,乃至今后仍将是讨论的课题,其基本问题是哪个更具有真正的优越性。 在人类,对于一年以上神经损伤进行修复,由于失神经区域严重退行性改变,国内外许多学者持否定态度。早在40年代,Seddon就从周围神经伤的病人中观察到:1年以后修复神经,效果极差。Scarff 1958年提出:20个月是神经修复的平均最高时限,1986年Birch指出:尺神经损伤一年后修复无指望,Crenshaw(1963~1987)在历版Campbell矫形外科手术学上均认为高位神经伤超过9个月、低位神经伤超过12个月修复,功能恢复无指望(正中、尺神经)。桡神经损伤超过15个月,功能恢复无指望。因此,“神经损伤一年以上无修复价值”的观点一直在学术界占统治地位。尽管如此,国内外仍有不少学者对晚期神经伤的病人进行试偿性修复并获得成功。Marble,Hamlin报道了2—4年修复神经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Sakellarides认为3年以上修复神经仍能得到有价值的恢复。Trail报道尺神经全断9年后修复,运动、感觉恢复的病例。但以上均例数较少,更缺乏相关实验研究。 我们首次从临床,实验进行系统神经退变及不同时间修复神经后再生实验研究,从组织学、多项组织化学、电生理、超微结构、HRP示踪技术等多方面研究,一期、早二期修复能获得同样的效
其他文献
期刊
糖尿病患者因体内代谢紊乱,免疫功能失调引起肺、气管、支气管、肺泡病变,多易并发呼吸系统疾病。为提高糖尿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我们对本院80例
为研究人工林群落的边缘效应特征,本文以川西周公山森林公园的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林破碎化大斑块为对象,以植株平均胸径、平均高度、平均密度、丰富度指数(D)和S
<正> 在一部雕印精美的善本书上,配上几方朱白得宜的藏书印,办墨灿然,朾映成趣,藏者又可因此垂远播名,何乐不为。于是在书籍上钤印,遂成习尚。明清两代,一些比较知名的藏书家
目的(1)测试自行设计的寰枢椎不稳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并与德国蛇牌SSE挂钩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对比;(2)测试自行设计的寰枢椎不稳新型形态记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