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O后”是饱受争议的一代,有人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是任性而毫无责任感的一代,而他们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等国家重大事件中展现出来的大善大爱和民族担当又让社会大众为之欣慰。“80后”正处在他们青春向上的年龄,殊不知在此时他们却集体来了一次轰轰烈烈的怀旧。为何“80后”在不该怀旧的年龄怀旧,这个话题对于处于快速转型社会中的中国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思想观念的碰撞,市场经济的出现、消费主义的逐渐盛行、信息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平民化在价值多元化和快速发展的社会中,“80后”迷失了自我。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8O后”的集体怀旧既是对现实自我的抚慰,又是对理想自我的反思,他们的怀旧所呈现的年轻化、网络化、草根化和娱乐化等特点充分体现了“80后”怀旧深刻的时代烙印。如果说怀旧每每出现在现实矛盾加剧、前途未卜的危机时刻,那么“80后”的怀旧就是他们应对认同危机,由先赋身份向理想的自致身份过渡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必然会导致社会意识的多样化。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状态,都给“80后”的身份认同构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集体怀旧的发生就是他们面对转型社会中自身认同危机的应激反应。“80后”群体成员通过怀旧对“80后”这一群体进行自我归类,在与社会外群体的交互作用中而获得了共识性的内群体认同,然后通过社会比较明确与外部群体的差异获得群体边界知觉,他们选择集体怀旧这样一种身份产生机制,强化成员间的连接性和内群体认同感,形塑了“80后”群体本身,实现了群体身份认同的内化。怀旧在建构“80后”身份认同中的意义还体现于对现实中遇到的消极状况的缓解和修复,即怀旧具有的修复性。怀旧可以使个体通过对过去的重构和再创,来实现对现实矛盾和伤痛的修复,它如一针“镇痛剂”,让“80后”通过怀旧在记忆中寻找遗失在过去的积极美好的情绪或事物来抚平他们在现实中受到创伤,从这一角度来看,怀旧对于“80后”来讲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场集体救赎,是他们弥合现实裂痕,缓解认同危机的自我修复。怀旧对于“80后”的意义和作用不仅在于对矛盾的缓和,更在于对矛盾的化解。“80后”在怀旧中从过去汲取积极力量,对自身现状进行思考,展望未来,怀旧的反思性就体现于此。怀旧又如一颗“救心丸”,当他们真正投入到怀旧中时,会发现那些曾经那些看似传统、老套、过时的记忆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这让“80后”在怀念曾经的单纯与美好的同时能从过去汲取积极的力量来直面现实,不再为怀旧而怀旧,不再一味推卸现实的责任,而是能够客观地、理性地通过对比的方式发现内群体的不足,借鉴外群体的经验,反思自我,辩证地重拾过去,重构自我。
当然,“80后”的怀旧存在相当的局限性,怀旧的形式化和表面化使得他们怀旧大多是停留在某些具体物品上,难以从中体会到深刻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思想变化。过度的怀旧并不能使“80后”走出现有的身份认同危机,情绪上对怀旧的过度依赖对“80后”的成长会产生相当大的消极作用,在“80后”逐渐走入社会实践生活之时,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让“80后”对自身心理进行调适,完成观念的转变,更好地应对自我的认同危机,以积极的状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