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心脏病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清中抗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自身抗体,探讨心功能发生病理性改变时,自身抗体的产生与疾病的相关性。同时建立大鼠心肌梗死(心梗)模型,观察心梗的不同时期抗β2—AR自身抗体的产生情况及其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观察该自身抗体对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跳动频率的影响。方法 (1)按照人的β2—AR细胞外第二环功能表位肽段的序列合成多肽作为抗原,应用链酶亲合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SA-ELISA)技术,随机检测267例受试者血清中抗β2—AR的自身抗体。心衰组为206例不同心脏病的心衰患者,其中缺血性心肌病63例、扩张型心肌病86例、高血压病57例;61例正常人做为对照。(2)手术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建立心梗模型,在心衰的不同时期采用SA-ELISA技术检测大鼠血清中抗β2—AR自身抗体的滴度及阳性率,同时测定心功能。(3)将抗β2—AR自身抗体的阳性血清加至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中,观察该自身抗体对心率的影响。结果 (1)心衰组,抗β2—AR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46.1%(95/2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61)(p<0.01);心衰组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平均抗体滴度为1: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5(p<0.01);(2)大鼠心梗模型中,术后4周抗β2—AR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46.8%,显著高于伪手术组的16.0%(P<0.05);术后12周抗β2—AR自身抗体阳性率为56.3%,显著高于伪手术组的15.4%(P<0.05);同时也高于手术前的水平17.6%(P<0.05);手术组不同时间段抗体阳性率间有差异(P<0.002);但手术组和伪手术组组间及两组组内抗体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3)从实验数据上我们发现:抗β2—AR自身抗体的高峰出现于术后4周,而心功能的改变出现于手术后1~2周,从出现时间上看,自身抗体的出现晚于心功能的改变;(4)将β2受体激动剂硫酸特布他林(4.5μM)加入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中,加药前心肌细胞跳动频率(次/15秒)为20.2±6.20,加入后第5,15和30分钟分别<WP=5>为16.92±4.89 ,13.17±3.21和11.85±2.84。将大鼠抗β2—AR自身抗体的阳性血清加至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中(抗体的有效滴度为1:80),加样前心肌细胞跳动频率(次/15秒)为26.43±3.63,加入后第5,15和30分钟分别为9.42±3.03, 10.00±1.76和9.25±2.56,心肌细胞跳动频率减慢,且在观察时间内不随时间递减,表现出类激动剂样生物学效应。结论 (1)心脏病心衰患者的血清中,抗β2—AR自身抗体的滴度和阳性率都明显高于正常组;三种不同心脏病心衰患者之间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无差异。(2)大鼠心梗模型中,术后4周和术后12周抗β2—AR自身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伪手术组,同时也高于手术前的水平。手术组和伪手术组组间及两组组内抗体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3)抗β2—AR自身抗体出现于心功能改变之后可能是继发于心脏的病理性损伤。(4)抗β2—AR自身抗体作用于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可使其跳动频率减慢,且在观察时间内不随时间递减,表现出类激动剂样生物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