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记》与《狼灾记》中变形的比较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i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月记》是昭和时期日本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之一。《狼灾记》是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写的唯一的描写变形的小说。两部作品同是写变形的小说,并且拥有着相似的轮廓。《山月记》登载于1942年2月,而《狼灾记》发表于1961年8月。井上靖在知道存在先行作品《山月记》的情况下,写了相似的作品《狼灾记》。因此,笔者以两部作品的文本为中心,通过对比的方法,对两部作品中的变形进行了比较分析,探明了作品中变形的深层寓意。本稿首先详细分析了跟变形有关的文本。从变形主体,变形原因,变形后的样子及结果三个方面对两部作品的变形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两部作品的变形主体同是平凡孤独的人物,在外部世界的异化这一外因的推动下,变形成了力量强大的猛兽。但《山月记》中的李征是个胆小的空想家,在过度的自我之爱这一内因作用下,以一种不完全的变形姿态,陷入了永久的痛苦之中。而《狼灾记》中的陆沈康是一个勇敢的行动者,他变形的内因是对他人纯粹的爱,他是一种完全的变形,其结果是超越了世俗,获得自由。其次,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时代背景等因素探明了两部作品的变形的深层寓意。《山月记》中,变形为虎是一种对“恶”的惩罚,象征着主人公的自我丧失后,作家的自我实现。与此相对,《狼灾记》中,狼是“美”的象征,代表着向人类本源的回归。两部作品都体现了作家追求或守护自己所爱的愿望。但《山月记》是一个追求自己所爱时没有采取专注的态度而失败的负面例子,而《狼灾记》是一个专注纯粹地守护自己所爱,因而最后超越世俗获得自由与幸福的正面的例子。不管是在变形主体,变形原因,变形结果上,还是在寓意上《山月记》都是负面的,而《狼灾记》有上述方面相对来说比较正面,因此《狼灾记》比《山月记》更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
其他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有效的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成功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已成为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的主要课题之一。互联网使国际商务更加便捷、高效,IT(Informat
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文化差异的现象,因此,在日常交流中,交际双方往往会遇到不同民族或国家间文化冲突,在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方面,会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差异。然而无论是独特的交
随着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使用,英语得到了全球化发展。而英语的全球化发展使得英语在被使用地区和国家生根发芽,吸收当地的语言、文化、习俗,形成了本土化特色,进而成
奈保尔(V.S.Naipaul),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被《纽约时报》誉为“世界作家、语言大师、眼光独到的小说奇才”。他在2001年及2004年分别出版了《半生》(HalfaLife)和《
作为当代女性文学的代言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很大程度上被狭义地定义为“共产主义者”,“女权主义者”,“神秘主义者”。对其多重身份的讨论也大多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