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补助是一种重要的调控工具,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政府给予当地企业财政补贴是一个普遍的事实,政府有扶持企业发展的动机;同时近些年的政府补助研究显示,政府补助在很多国家的GDP占比已达到一定比重。我国正处于以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这直接导致我国政府既承担经济管理者的责任,又扮演着社会行政事务管理者的身份。另外,作为一国的掌控者,政府需要履行自身的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要实现这两个目标,政府会与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政府补助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政策工具,也必然有着帮助政府实现自身经济和政治目标的使命。通过研究中国的股市可以发现,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政府补贴已俨然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政府的这种补贴在金额上和覆盖面上都呈递增之势。政府补助已经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个产业的产出,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产业技术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我国在不同阶段都推出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这些产业政策的落实需要国家一方面通过制定淘汰或者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来规范资本市场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则需对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上市公司在财税、投资、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予以支持。政府补助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支持手段是否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会影响着国家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财政部于2006年2月正式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这个政府补助准则对政府补助的确认和计量有了全新的规定。新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在营业外收入中单独设置政府补助这一科目来反映收到的政府补助的金额、用途等信息。这一新准则不仅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而且也弥补了以前会计准则中有关政府补助会计处理的不足,使其更加规范化和合理化,可在一定方面上限制企业利用补贴收入来进行盈余操作。本文在基于对文献梳理和制度背景的分析之后,将从政府补助的动机理论出发,探索我国政府财政补贴上市公司的不同动机。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了解我国政府对上市公司补助行为的现状,发掘地方政府在选择补助对象以及给予多大程度的政府补助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以及补助的目标所在。本文期待在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而对政府补助的效率和效果问题提出些许建议。本文总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属于导论部分,主要是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介绍。第二章是有关政府补助动机研究的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本文挖掘了研究空间。第三章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制度背景分析,主要包括政府补助的定义、形式及特征,政府补助的制度变迁和我国特殊的退市制度。第四章为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首先从理论上对于政府补助的动机进行了阐述,其次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五章为本文的实证设计,主要介绍了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来源,相关变量的定义以及模型的设计等内容。第六章为实证分析结果部分,首先从多角度对政府补助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对本文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对本文的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七章为结论部分,包括主要的研究结论,研究启示以及研究局限性。本文的预期贡献主要包括:第一、在新的政府补助准则实施的背景之下,运用我国上市公司较长时间(2008-2012)以及最新的政府补助数据,充分利用描述性统计、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等多种方法,对政府补助动机进行全面、深入的实证分析,可以为转型经济中的政府作用提供更多证据。由于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政府补助动机的研究尚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本文为政府补助动机提供了更多的实证分析数据。第二、基于预算软约束和父爱主义理论,分析政府补助在产权性质方面的不同选择;第三、首次根据产业政策,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之上,采用高科技企业和战略新兴企业政府补助数据,探索政府补助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