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壮年农民工不仅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更是适婚适育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婚、生育作为农民工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不仅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美满,更关乎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婚育行为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通过动态数据对老一代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婚育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重庆市流入人口样本数据库,对问卷的变量进行梳理和编码。基于数据库信息,文章采用婚姻状态、初婚年龄、初育年龄、婚育间隔和婚姻模式等五维度对两代农民工的婚育行为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经文献梳理和理论基础提出代际、受教育程度和外出务工行为对农民工的婚育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的研究假设,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农民工婚育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运用交叉列联表和统计检验对老一代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婚育行为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农民工婚姻状态以初婚为主,老一代和新生代农民工婚育特征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1)老一代农民工主要是先成家后流动,夫妻共同流动和家庭共同流动比例高,而新生代农民工多是独自流动或者跟随父母流动,在流动中完成婚育恋大事;(2)新生代农民工初婚年龄有所推迟,初育年龄在提前,并且婚育间隔在缩短;(3)“男大女小”传统型的婚龄匹配模式和“老乡找老乡”式的地理匹配模式是农民工通婚行为的主要选择,同时新生代农民工跨省通婚增多、地理通婚圈扩大;(4)农民工群体存在不少的早婚和婚前生育行为,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未婚同居、婚前生育、奉子成婚比例较高。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民工婚育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工的初婚年龄、初育年龄、初婚初育间隔和一孩二孩间隔的代际差异显著,并且各婚育维度的影响因素既有共性也有不同。其中,共性因素包括代际、受教育程度和外出务工行为,其他不同因素还包括性别、婚育前流动时长、初婚-初育顺序、生育政策的调整、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等。结合研究理论及实证结果认为,价值观和流动行为对农民工婚育行为的代际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从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双重影响、传统社会道德约束减弱、互联网和大众媒体快速发展以及农民工自身原因等方面探究了其发生婚姻失范行为的背后原因,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或调整人口政策,加强对农民工群体的婚育管理和服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