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1953年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厄内斯特·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以他所创造的硬汉英雄,冰山理论和简洁的写作风格而出名。他的代表作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其中,《永别了,武器》是其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小说之一,而且受到中国读者的热烈欢迎。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做了许多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但是大部分集中于研究其写作技巧,主题,人物,而这部小说的翻译研究则很少。从翻译美学角度来研究其译本则更是少之又少。翻译美学是从美学角度来看待翻译问题的。译作作为译者的创造性产物,一方面再现了原作的特点,另一方面,反映了译者的创造才能。至今这部小说已有许多中译本。林疑今是最早翻译这部小说的人之一。他的译本在众多版本中独占鳌头。林疑今的严谨治学精神使得他对早期版本不断地修订。对比他的不同版本,我们发现后期版本与前期版本比有如下改动的地方:修改人名、地名、食物名以适应当代读者阅读习惯,修改文白混合的语言使其成通顺的白话文,修正了不当或者错误的表达,更好地保持了原作的风格等等。从以上的改进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改进主要是出于美学的考虑。鉴于此,本文试图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林疑今的两个版本:1981年的《战地春梦》(译于三十年代),和2006年的《永别了,武器》(译于八十年代末)。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永别了,武器》林疑今两译本的审美再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再现,林疑今的创造性翻译以及新旧译本对比。通过细致地分析两译本,本文发现对原作的理解透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得林疑今很好地翻译了《永别了,武器》。其译作朴实,简洁,准确。他的译本,尤其是《永别了,武器》的最后译本给我们树立了文学审美再现的好榜样。本文用充分的例子证明翻译美学对文学翻译的强大的阐释力。通过对比分析原作和译作的美学价值,我们发现林疑今的后期译本很好地再现了原作的美学要素。本文为《永别了,武器》的中译本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将美学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研究,证明了翻译美学是评价译本美学价值的实用理论。翻译美学理论不但可以指导翻译实践,也可以作为评价译作的标准,对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具有重大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