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guaniXiaoetWu是一种重要的寄生性天敌,现己能利用中间寄主进行人工扩繁。对管氏肿腿蜂的人工扩繁技术已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对如何有效地保藏商品蜂这一重要环节尚缺乏探讨。本项研究通过对商品蜂的适宜保藏条件、有效保藏方式和保藏过程中成蜂体内能源物质的变化,以及经过保藏后的商品寄生蜂在林间释放应用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人工扩繁管氏肿腿蜂技术和更有效的释放应用这种防治蛀干害虫的有效天敌。双条杉天牛Semanotusbifasciatus(Matsch.)是柏类植物的主要蛀干害虫。作者通过调查双条杉天牛在天坛公园的发生规律,对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幼虫及蛹,以及用三种农药防治天牛时对释放的寄生蜂的影响进行实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探讨了人工扩繁管氏肿腿蜂的商品蜂适宜保藏条件。成蜂的适宜保藏温度是11℃,经保藏60d后其存活率仍在80%以上,以其为种蜂扩繁较之用经过其他保藏温度下的种蜂扩繁,主要评价指标如产卵量、幼虫数量和羽化出的子代蜂数量等都高。总体上来看,对黄粉甲蛹的寄生率和寄生成功率较高。不同保藏条件的实验结果为:(1)不同保藏密度,每管(10mm×50mm)以保藏40头为宜;(2)用不同寄主扩繁的成蜂进行保藏实验,证明用黄粉甲蛹为寄主扩繁的成蜂比用青杨天牛蛹扩繁的成蜂更耐低温保藏,前者经保藏60d后存活率仍可为80%,而后者为仅10%;(3)保藏期间饲喂,饲喂组经冷藏90d后存活率仍达60%,而对照组仅为10%;(4)成蜂交配时间长短影响保藏存活率,其中羽化后经1~2d交配再保藏,经70d后其存活率仍可在80%以上。
2.在北京地区双条杉天牛一年发生一代。天坛公园3月13日~15日,林间始见成虫咬破树皮出孔,此时日最高气温10℃。3月下旬至4月中旬,日最高气温在15~28℃之间,天牛连续出现了三个出蛰高峰。4月中旬后日渐减少,4月25日后消失。
3.实验证明,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时的虫蜂比为1∶3~1∶6为宜,对双条杉天牛幼虫及蛹的寄生率为27.1%~57.4%,平均为36.2%。北京地区的放蜂时间应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此期间放蜂后的寄生率明显高于5月上中旬放蜂的寄生率。在经植物源杀虫剂速杀威和苦参素处理后的带虫饵木上,管氏肿腿蜂的寄生率分别为46.87%和45.32%,与对照47.24%差异不明显。施用2.5%溴氰菊酯乳油后对管氏肿腿蜂有一定的杀伤力,因此在施用过2.5%溴氰菊酯乳油处理的饵木,管氏肿腿蜂对天牛幼虫的寄生率比对照组低18个百分点。
4.对管氏肿腿蜂进行不同的保藏温度保藏处理后,样本在液氮下研磨处理后制成成蜂测定液,进行蛋白质和糖含量的测定,以了解不同保藏温度下随着保藏时间延长成蜂体内蛋白质和糖含量的变化。在本实验中,在设定的保藏温度为6、8、10、12、14℃,在此温度期间内,随着保藏温度的升高,成蜂测定液中的蛋白含量降低;而总糖的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成蜂测定液的蛋白含量曲线的变化趋势较明显,保藏初期升高,保藏20d达到一个最高值后以平缓趋势下降。总糖的含量变化趋势为,在保藏初期升高,然后逐渐下降,之后总糖含量曲线随着保藏天数延长而一直呈下降的趋势。表明在保藏过程中,管氏肿腿蜂体内的两大能源物质发生非常重大的变化,其变化机制较为复杂:在保藏初期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都增加,前者的增加可能是机体对低温应答产生应激蛋白的结果;后者的增加可能是低温应激初期,成蜂体组织内糖元的释放及合成增加的结果。其后随着保藏时间延长,两大能源物质都逐渐下降,可能是由于大量的糖进行分解,为维持生存和基本的代谢提供能量,表现为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减少,而蛋白质由于消耗也逐渐减少。这可能是商品寄生蜂随着保藏时间的延长存活率逐渐下降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