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柱都由单一的钢筋构成,考虑抗震要求,在设计中一般都采用“强柱弱梁”的设计思路,采用高强钢筋和高强混凝土的钢筋混凝土柱,在弹性阶段刚度大,耗能低,混凝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柱都由单一的钢筋构成,考虑抗震要求,在设计中一般都采用“强柱弱梁”的设计思路,采用高强钢筋和高强混凝土的钢筋混凝土柱,在弹性阶段刚度大,耗能低,混凝土的脆性大,柱子一旦屈服,就丧失承载力。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一种不同屈服点钢筋混凝土柱,该柱主要由高屈服点钢筋、低屈服点钢筋和高韧性混凝土构成。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工作原理是低屈服点钢筋由于屈服点较低所以较早进入塑性变形,形成耗能能力,高屈服点钢筋仍处于线弹性状态,在地震不大时,高屈服点钢筋能提供恢复力,从而使柱在线弹性工作状态就可消耗地震能量。本结构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柱相比有以下明显特征:(1)新型钢筋混凝土柱采用了高韧性混凝土,其应变很大,延性很好,因此该新型钢筋混凝土柱在低屈服点钢筋屈服后不会急剧开裂和压碎,大大延长了柱的塑性工作段,故该新型钢筋混凝土柱比传统钢筋混凝土柱耗能能力有明显改善。(2)新型钢筋混凝土柱中低屈服点钢筋屈服强度在245MPa左右,在荷载作用下,低屈服点钢筋可以在高屈服点钢筋屈服之前较早地进入屈服阶段,通过自身的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新型钢筋混凝土柱的阻尼较普通钢筋混凝土柱提高了80%以上,与此同时,结构整体上仍具有较强的弹性变形恢复能力。(3)用低屈服点钢相当于在柱中内置一个阻尼器,既减少了空间又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能力。本文研究的主要方面有:(1)材料设计。包括高韧性混凝土的设计与配制、低屈服点钢筋的选择与力学性能等。(2)结构设计。包括柱的构造形式、不同类型钢筋配量、不同类型混凝土配量。(3)实验研究。通过对柱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其受力过程、破坏形态、破坏机制、变形恢复能力、位移延性、滞回特性、刚度退化、耗能能力。(4)数值模拟。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混凝土柱进行非线性数值模拟、验证。
其他文献
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依托,对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及相应制品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钢纤维掺量对标准试件强度的影响、钢纤维掺量对构件承载能力的影响、外加钢丝网对构件承载能力的影响,以及制作工艺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等。在配合比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钢纤维掺量对标准试块抗压抗折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限度内,标准试件的强度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当钢
随着现代建筑中高层、超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结构抗震的要求,由此型钢高强混凝土结构,即在高强混凝土中配置型钢和钢筋的组合结构,得到了越来越
在大跨度桥梁中斜拉桥是一种常用的结构。但其结构形式复杂,传统的二维设计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复杂桥梁的设计需求,亟需一个更加科学高效的平台来适应当前桥梁的发展。同时
本文研究了曲梁(包括连续曲梁及双层曲梁)在机械载荷作用下的静态大变形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如下:1、介绍已有Euler-Bernoulli曲梁(杆)在机械和热载荷作用下的几何非线性控制方
目前大跨度连续梁桥主要采用悬臂浇筑或拼装施工方法,然而,桥梁在施工控制过程中受到许多确定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结构的实际状态偏离理想状态,其中结构参数误差是主要
偏心支撑钢框架既可提供较大的弹性刚度,又具有很好的抗震耗能能力,因此多用于抗震设计。Y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的耗能段与框架横梁相互独立,除具有偏心支撑钢框架的共性外,还具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理论的完善以及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这种结构体系,以其自重轻、节省材料和能源、满足现代建筑对于大跨度建筑空间的
近年来,我国许多大中型城市都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旨在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谋求城市更好、更快的发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U形梁这一新型的下承式结构,与
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是一种新型结构加固方法,由于碳纤维布具有高强度、耐腐耐久、质轻等优势,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并一直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对碳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