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指导下,采用作者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中国大学生和泰国在华留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并对非语言行为是否在这一文化维度上发生了改变及改变的趋势进行定量分析。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研究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研究数量不多。现有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方面研究主要涉及到很多领域:言语交际,英语教学,翻译,心理学等,而学者们对非语言交际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方面的研究关注甚少,使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第二,研究范围窄。其局限在非语言交际的某方面,如时间、空间或身体语言在不同文化价值观中的比较或对其差异进行文化探源。第三,研究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少深度及有说服力的著作。由于文化是动态的,在现实生活中,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在非语言交际行为上的体现与理论发生某些偏离是正常现象。到目前为止,关于系统而全面研究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实证研究甚少,主要是中美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文章较多,而研究中泰非语言交际中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实证调查的文章,就更少见了。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是Hofstede的文化价值观模式之一。他从文化的角度论证个体主义群体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集体主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它们是中西文化比较中最典型的一个方面。Triandis在Hofsted的基础之上,从宏观转向个体研究,提出影响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中个体差异的因素。基于以上理论,本论文以分别来自中国和泰国文化背景下的2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非言语交际为内容,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11.0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以下发现:1、人们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时,体现了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的观念。在受试者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中,泰国学生(非华裔)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个体主义倾向,而中国学生总体表现出集体主义倾向。这项研究结果与先前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相符,略有出入:即在泰国的年轻人中间,逐渐表现出个体主义文化倾向而中国文化属于集体主义文化;2、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方面:自我概念,对隐私的态度,道德观念,时间观念和人际关系。其中,自我概念和对隐私的态度方面所受各自主流价值观的影响比较深,所以其差异比较显著。其次是人际关系和对隐私的态度,而中泰时间观念的差异是最小的,因而所受影响较浅;3、根据研究结果,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维度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中国人从原来的集体主义逐渐转向个体主义,比如在自我概念、时间观念、隐私观念等方面,中国人表现出了个体主义倾向,但集体主义仍然占主要地位。在泰国文化中,集体主义有所体现,但是个体主义文化更占优势地位。以上的发现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非语言交际行在商务礼仪中,商务谈判和商务冲突调控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理解并且使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行为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素养,同时可以促进商业往来的成功。同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自身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不仅仅只是教授文化差异的知识,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在交际情景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的意识,从而能在交际中不仅能说的好,而且能用得好。文章最后也提出了一些研究的局限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