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RUCAM评分表基础上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RUCAM评分表对录入病例进行评分后纳入397例诊断为DILI患者。按照国际医学组织理事会(CIOMS) DILI分型判定标准,将纳入病例分为肝细胞型组、胆汁淤积型组、混合型组。按照预后标准,将纳入病例分为两组。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输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在纳入研究的397例DILI患者中,平均年龄(48.65±17.19)岁,三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ILI患者的临床分型为肝细胞损伤型249例,平均年龄(48.24±15.43)岁;胆汁淤积型76例,平均年龄(50.36±19.68)岁;混合型72例,平均年龄(48.25±20.09)岁。三组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34,P<0.05);肿瘤病史在DILI患者临床分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32,P<0.05),胆汁淤积型的肿瘤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饮酒史和其他疾病史无统计学差异。DILI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并无特异性。DILI患者三组间嗜酸粒细胞百分比、GGT、TBIL、DBIL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ALT、AST及ALP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组比较,肝细胞组ALT、AST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淤积型组ALP明显高于肝细胞组和混合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淤积型组血清白蛋白低于肝细胞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肿瘤标志物AFP、CA19-9肝细胞型组和混合型组明显高于胆汁淤积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肌酐胆汁淤积型组高于肝细胞组和混合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ILI患者使用药物以中草药所占比重大,其次为化疗药和解热镇痛药。年龄、DBIL、凝血功能(PT、PTA)、血清白蛋白的分组对DILI预后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DBIL的升高是DIL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122),血清白蛋白是DILI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OR值为0.144)。 结论:DILI中以肝细胞型发病率最高,男女发病有差异,女性发病率更高。DILI临床分型与RUCAM评分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功酶学ALT、ALP、AST,INR,血清肌酐,血清肿瘤标志物AFP、CA19-9在临床类型分组中存在差异。引起DILI的药物主要以中草药所占比例大。年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胆红素水平、ALB水平是影响DILI预后的因素,其中ALB水平是DILI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DBIL水平是DIL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