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强意识逐步增强。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进一步肯定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明确当前文化建设重要任务的同时,也向学界提出了新的课题。但是,我们在肯定成就、憧憬未来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受各种因素影响,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意识形态领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优秀的文化精品数量还很有限;优秀传统文化处境堪忧等问题依然严峻。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以科学的文化建设理论指导文化建设实践,确能对冲破当前的文化困境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对社会成员文化自觉自信意识的培养和增强发挥重要导向作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探究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在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历史历程的同时,探究分析以往存在的问题,希望能获得有益启发。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1、1949—1976年,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新文化时期;2、1977-1991年,建设以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时期;3、1992-2002年,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期;4、2003-2012年,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期;5、2013至今,建设以中国梦为图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围绕其特定的中心内容和主要任务来展开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但是各个阶段之间并非孤立,而是在承前启后的密切关系中体现着内在本质的一致性,是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统一。概括而言,六十多年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集成就、经验和失误、教训于一体的曲折发展历程。站在今天的角度回顾历史,我们从中总结出一些意义深远的经验,主要包括:1、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确保文化发展正确方向;2、始终坚持文化的战略性全局地位,高度重视文化建设;3、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断创新文化发展思路;4、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5、始终坚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采取文化发展的正确方针;6、始终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