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杨绛《小癞子》两中译本对比研究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l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流浪汉文学的开山之作,《小癞子》无疑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目前,人们对该作品的研究尚集中在对作品本身的分析和与同类小说的比较研究上面。相较之下,人们对其汉语译本的研究存在不足。基于以上因素,本文旨在为这部作品在汉语翻译方面的研究添砖加瓦。本文以著名翻译理论家刘宓庆先生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来分析杨绛先生的两个中译本。首先,笔者将两个译本进行对比,找出新版本相较于旧版本有所修改的部分。然后,通过微观对比考察,详细阐述各版本的优点与不足,由此判断译者在修改时是否有审美考虑,译本是否再现了原文蕴含的审美信息,以及译者是如何进行审美再现的。通过具体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译者采取的主要翻译策略是审美再现的基本手段——模仿。通过模仿,译文可以在意义与表达效果上与原文取得对应,同时也更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具体而言,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导语部分简单论述了研究的意义及方法。第一章为文献综述,详细介绍了《小癞子》及杨绛先生两个中译本的相关信息,并回顾了前人对该作品翻译方面所做的研究。第二章为理论阐述,梳理了翻译美学的定义、翻译的美学渊源以及翻译美学的基本要素。第三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笔者将两版本有所修改的部分通过形式系统(语音、文字、词语、句段)和非形式系统(情志、意象、言外之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译本的优劣及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结论部分总结了译者进行修改的原因和对比结果,并就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进行了简单阐述。通过对比,笔者发现新版本明显优于旧版本,译者在修改时进行了充分的审美考虑,因此新译本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原文的审美信息,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通过本文,笔者希望能为西汉翻译及汉西翻译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其他文献
目的: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方法,提高护理文件书写的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方法:实施CQI前,随机抽取2006年1月-2006年9月本院出院归档病历400份进行检查评分;实施C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