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改良小鼠ICSI技术,提高ICSI后小鼠卵的存活率。(2)以小鼠胚胎为材料,研究体外畸形孵化与囊胚内细胞团分裂风险的关系。方法:(1)采用尖口显微注射针行小鼠ICSI时进行下列改良:延缓穿刺时对小鼠卵子抽吸的破膜时间(M-ICSI);改变传统显微持卵管的开口,制作出呈喇叭形开口的新型持卵管,以增加注射针能穿刺小鼠卵子的深度(N-ICSI)。比较传统组(C-ICSI)与改良组行ICSI后卵子的存活率、受精率、胚胎发育率;(2)利用小鼠促排卵获得大批量不同体外自然孵化方式和孵出结果的小鼠囊胚,根据其孵出状态不同分为正常孵出组、畸形孵出组1(即“8”型)、畸形孵出组2(即多孔孵出)、未孵出组四组。随机选取其中各种孵出状态的囊胚进行免疫染色,再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看内细胞团(ICM)信号状态,记数ICM形态正常、分散、分裂的比例。结果:(1)与尖口注射针的传统操作相比,延缓对卵子的破膜时间使得小鼠卵存活率显著提高(22%vs.48%,P<0.001);而应用改良的新型持卵管后,小鼠卵存活率进一步提高(82%,P<0.001),且其正常受精率超过70%,但其成囊率存在批次间的大幅波动(0-86%)。(2)通过观察小鼠囊胚体外畸形孵化,表明了小鼠囊胚是一个良好的ICM分裂研究模型,且发现了小鼠囊胚体外培养自然孵化中发生ICM畸形孵化率为(19%的“8”形孵化,4.6%的多孔孵化),而畸形孵化囊胚的出现显著增加了ICM分裂率(“8”形孵化组有8.9%,多孔孵化组有14%,正常孵化组为2.5%,前两组较后者P<0.05)。结论:(1)通过对小鼠ICSI技术的改良,显著提高了小鼠卵的存活率。(2)通过观察小鼠囊胚体外畸形孵化,发现了畸形孵化能导致囊胚内细胞团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