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就胡乔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胡乔木作为党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主管领导,在其一生中除了特殊的年份,始终处在党政治理论的决策中心,这就使得他能够从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出发去思考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能够全方位、多视角的考察中国社会的现实,结合各领域的具体问题去阐释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的具体化。特殊的身份、较高的政治地位、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谦虚认真的学习态度、广博的知识储备使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但符合中国政治需要,更具有理论的高度。今天,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形势下,以在中共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胡乔木为对象进行研究,通过考察他的成长历程、学术思想、成果论著、工作实践等,探讨他走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轨迹,阐述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面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巨大贡献,概括他所秉持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在系统梳理和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以全新的视角,采取全方位的研究方法,来探究胡乔木与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关系,为人们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研究胡乔木提供一点参考。本文以事实和文献资料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研究胡乔木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关系为切入点,全面的评析胡乔木为何以及怎样走进马克思主义,探讨胡乔木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研究和运用以及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发展,解析胡乔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做到以“庖丁解牛”之精神既展现他的理论贡献,也不掩盖其偏颇。胡乔木走进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偶然的,而是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胡乔木出生和成长在资本主义世界各种矛盾不断加剧,各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战争、冲突不断发生,相对稳定的局面已被中止,人民渴望和平与稳定的时代。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向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民展示了另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给人们带来了前进的希望。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先进人士的热烈欢迎,并在中国大力传播和推广。国内革命实践问题以及各种思潮论争的理论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扎根和发展。尤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理论上不断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不断践行马克思主义,这为胡乔木选择并走进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客观条件。求知好学的上进精神、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无比炽热的爱国情感、勇往无前的革命实践是胡乔木走进马克思主义的主观条件。主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造就了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者——胡乔木。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胡乔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密切关系,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解读、研究和运用。在哲学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等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阐释了何谓社会主义、避免教条式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应然状态等。在政治经济学方面:阐释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展示中国特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胡乔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党史、文学艺术、新闻宣传以及外交策略等方面的运用。在党史领域,阐述了党史研究、党史编撰、党史注释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在文学艺术领域,论述了文艺应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阶级性、群众性等,讲解了文艺如何研究和创作问题;在新闻宣传领域,阐释了新闻工作应秉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解答了胡乔木在新闻领域的贡献;在外交策略方面,通过他的两篇文章和两次会议进行了解说。可以说,胡乔木通过相关工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探讨胡乔木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关系,不能不谈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阐述和发展。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而言,胡乔木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人物,他所作的贡献是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界碑。作为毛泽东的秘书,他正确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客观地承认并全面地分析了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的原因,论述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作为毛泽东思想发展成熟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梳理、区分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以及毛泽东晚年错误,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过程,界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内涵,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强调了对毛泽东思想要坚持和发展等问题,也就是说,讲解了什么是毛泽东思想以及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作为邓小平的参谋和助手,就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而言,他在批判“四人帮”的错误言论,在拨乱反正、端正社会风气等方面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在环境;改革开放以后,他在经济上贯彻按劳分配政策,倡导商品生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思想上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政治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在科技和教育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新见解,他的相关思想被邓小平采纳后,丰富了邓小平理论的相关内容。另外,胡乔木还协助邓小平起草各种讲话,并参与审定《邓小平文选》的工作,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阐释和宣传。探讨胡乔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离不开他本人所秉有的马克思主义观,也就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方面,胡乔木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离不开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个完整的学说;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是其精髓;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具有客观性、阶级性、民族性;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不是人道主义。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方面,胡乔木强调,科学地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包容性;搞好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胡乔木在对马克思主义具体实践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详细介绍胡乔木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关系以后,可以说,胡乔木的一生紧紧地同党的历史、同共和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个人成长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共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对于胡乔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每个人同他的接触以及了解程度不同,他们在说什么以及怎么说的时候,需要尊重历史,使处在“此处”、“此时”的自己融入到“彼处”、“彼时”,还原历史人物的本真。然而,胡乔木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由于局限的历史和历史的局限,他自身也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我们要正视历史,在各种局限中审视过去,展望未来,彰显本研究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