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鼻咽癌是我国南方高发恶性肿瘤,目前公认和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为放射治疗,或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早期一般采用单纯放射治疗,晚期采用同步放化疗。我们通过研究常规放射剂量(66~70Gy)的电离辐射对鼻咽癌患者鼻腔黏膜的损伤程度,观察、比较不同时间点(包括放疗前,放疗结束后1个月,放疗结束后6个月)受损黏膜组织修复能力的差异,探讨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放疗后并发症,促进黏膜上皮修复,进一步恢复鼻腔粘液纤毛传输系统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为放射治疗后产生的相应并发症提供治疗依据。对象与方法1.随机抽取的入选观察对象均为2008年2月至2008年12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活检、病理科确诊为鼻咽非角化性未分化型癌的患者,行鼻咽部、颅底、颈部磁共振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明确肿瘤侵犯范围;行胸片正侧位X线片、肝胆脾胰肾加泌尿系统彩色超声、全身骨扫描明确无远处转移;经UICC2002(UICC,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国际抗癌联盟)分期确诊为鼻咽非角化行未分化型癌T2N1M06名,T2N0M024名,;经广东省人民医院放疗科定位,鼻咽部照射野为面颈联合野,鼻咽部肿瘤剂量66~70Gy。2.分三个时间点随机抽取观察对象:放射治疗前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21~61岁,平均47.3岁,用作对照组;放射治疗后1个月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34~70岁,平均55.3岁;放射治疗后6个月10例,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30~59岁,平均45.1岁。入选患者既往无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史,无变应性鼻炎、萎缩性鼻炎和鼻腔、鼻窦手术史;无Kartagener综合征(原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包括慢性鼻窦炎,支气管扩张,内脏转位)病史,经谈话后患者自愿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3.三组患者行下鼻甲黏膜石蜡切片HE染色、电镜分析观察其形态学差异;测量SOD活性(SOD, Superoxidismutase,过氧化物歧化酶)及MDA(MDA,Malondialdehyde,丙二醛)含量的差异。4.所得数据通过SPSS13.0软件处理,根据资料及设计类型采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检验方法,p<0.05认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下鼻甲黏膜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可见,放疗前,上皮层以纤毛柱状上皮为主,纤毛排列致密、整齐,固有层内可见浆液腺、粘液腺,无萎缩,以浆液腺为主;放疗结束后一个月,纤毛上皮细胞排列疏松,纤毛结构大部分被破坏,基底膜增厚。固有层内浆液腺及粘液腺均减少,腺体萎缩;放疗结束后半年,纤毛上皮形态有所恢复,但排列仍旧紊乱,密度不均匀。基底膜增厚,浆液腺较放疗结束后一个月有所恢复,未见明显粘液腺。2.扫描电镜下可见,放疗前的鼻咽癌患者下鼻甲黏膜上皮纤毛分布均匀、致密,“9+2”微管结构清晰;放疗结束后一个月下鼻甲黏膜上皮可见大量纤毛脱落、倒伏,上皮细胞坏死;放疗结束后半年下鼻甲黏膜上皮可见纤毛密度紊乱,生长不良,“9+2”微管结构不清晰。3.(1)SOD活性及MDA含量的测定:鼻咽癌患者放疗前的SOD活性均值104.356±2.509u/mgprot ;放疗后一个月SOD活性均值60.790±2.928 u/mgprot;放疗后半年SOD活性均值102.695±2.874 u/mgprot。鼻咽癌患者放疗前MDA含量均值60.243±1.874nmol/mgprot放疗后一个月MDA含量均值86.051±2.551nmol/mgprot放疗后半年MDA含量均值61.782±2.049nmol/mgprot。(2)鼻咽癌患者放疗前与放疗后一个月的SOD活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MDA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放疗后一个月与放疗后半年的SOD活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MDA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放疗前与放疗后半年的SOD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76>0.05 ) , MD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1>0.05)。结论1.放射治疗结束后一个月的鼻咽癌患者,在本次研究中出现最为严重的电离辐射损伤,同时期,黏膜中的SOD活性为三组中最低,MDA含量最高;放疗结束后半年电离辐射损伤出现修复,纤毛上皮形态有所恢复,但生长紊乱。同时期的SOD活性升高,与放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6>0.05)。MD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1>0.05)。2.鼻腔粘膜及纤毛上皮形态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放射治疗半年后鼻咽癌患者抗氧化功能基本恢复到放疗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