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互文性理论在法国兴起。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与流变,互文性理论在不同理论学家的发扬与丰富中分别向广义和狭义两种走向发展。将互文性概念由语言学领域决定性地转变为文学创作概念的是结构主义狭义互文性的代表人物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将互文性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超文性,以此来区别他定义的狭义互文性。将超文性从互文性中划分出来,更有助于我们在进行具体的文本研究分析时,考察文本中的超文技巧,使得研究更具操作性和应用性。本文就以超文性为理论框架,研究林语堂的文学翻译作品与其文学创作作品的超文仿作关系机理并探讨其文本间超文仿作关系的成因。在超文性视角的观照下,本文选取了林语堂1938年的创作作品《京华烟云》及其1936年的翻译作品《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将比较研究方法与个案研究方法相结合,对两部作品的超文仿作关系进行研究,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了两部作品形成超文仿作关系的成因。本文共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论文的框架。第二章通过回顾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提出本研究的意义和创新处所在。第三章是论文的理论框架部分。主要介绍了超文性理论,区分了超文性与狭义互文性的差异,并介绍了超文手法仿作以及仿作的核心要素风格的概念和表现形式。第四章是本论文的研究设计,主要对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以及数据分析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论文第五章主要从人物刻画、情节发展,以及语言特色等三个维度对林语堂的创作作品Moment in Peking及其翻译作品《浮生六记》进行超文仿作关系研究。第六章主要从林语堂的主体性以及社会文化语境这两个角度来分析两部作品形成超文仿作关系的原因。第七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主要包括本研究的结论、局限性以及对今后相关研究的启示。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林语堂的创作作品Moment in Peking与其翻译作品《浮生六记》存在超文仿作关系;2)具体表现在林语堂的创作作品Moment in Peking对其翻译作品《浮生六记》在人物刻画的方法上,情节结构的安排上,以及语言风格的运用上进行了风格上的模仿;3)林语堂的创作作品Moment in Peking与其翻译作品《浮生六记》产生超文仿作关系的成因即林语堂的主体性和社会文化语境这两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