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颈椎术后的轴性症状多见于颈椎后路手术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其优点在于在椎管减压解除神经症状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保留颈椎的节段活动度,在临床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但是术后颈椎轴性症状(axial syndrome AS)有较高的发生率,并逐渐被临床医师所重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因此对于颈椎板成形术后的颈肩部疼痛及僵硬感尚无有效的方法预防或治疗。既往的研究认为颈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与颈椎矢状面序列,颈椎总活动度及颈椎椎间活动度有关。既往有研究表明术后短期颈围领制动后去围领功能训练的患者椎旁肌肉的萎缩程度明显降低,颈椎的矢状序列也得到有效的维持,术后患者轴性症状的发病率也明显降低,对术后维持颈椎后伸肌群的功能、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并减轻术后轴性症状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有效并且简便的提高颈椎后路术后患者综合疗效的方法。但是人们对颈椎术后短时间颈项部围领制动后能否增加颈椎各个节段的椎间活动度并保留颈椎原有的活动度减少相邻节段蜕变及对轴性症状的影响仍不十分清楚。并且目前国内缺乏此项研究的资料。因此,我们基于上述条件设计了这项对比研究,观察颈椎板成形术后围领佩戴时间的不同对颈椎单开门术后椎间活动、颈椎总活动度、颈椎曲度及对轴性症状的影响。并阐述颈后路单开门术后短期的围领制动对保留颈椎运动节段的影响及对颈椎总活动度与轴性症状的关系。 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我院共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47例,排除合并连续型及混合型后纵韧带骨化、肿瘤、外伤、结核及颈椎不稳等11例,其余36例均经过颈椎X线、CT、MRI等的检查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后进入本项实验研究作为病例组。给予术后短期围领固定(门轴侧稳定固定4周)。本组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龄33-78岁(平均年龄46.5岁),随访6-32个月(平均15.2个月)。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同样筛选标准的颈椎单开门术后常规时间围领固定的对照组(术后固定8-12周)22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6.5岁),随访8-28个月(平均13.8个月)。以上两组患者均进行了成功随访。以上患者均进行了黑本氏单开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并采用了避免损伤颈2棘突上半棘肌止点的操作或部分切除后重建半棘肌止点的改进方法,并术后分别进行了相同型号硬质围领4周及8-12周的固定。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神经症状改善率,颈椎曲度,椎间活动度,颈椎总活动度及轴性症状进行对比。 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单开门术后以JOA评分评定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无显著差别。短期佩戴围领组患者的颈椎曲度相对于对照组得到了较好的维持。短期佩戴围领组的术前、术后椎间成角活动度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颈椎总活动度的维持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同时短期佩戴围领组的术后轴性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P<0.05)。 结论:颈椎单开门术后通过短期佩戴颈围领鼓励颈后伸肌的功能锻炼与常规佩戴颈围领的两组患者的神经症状改善率无明显差别。但是对照组术前、术后患者的颈椎总活动度的维持相比于短期佩戴围领组明显减小。但两组患者单开门节段的术前、术后椎间活动度差值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同样说明了短期佩戴围领组的颈椎活动度明显增加。同时轴性症状的发生程度对照组也明显高于短期佩戴围领组。上述数据表明短期佩戴围领组的颈椎曲度、颈椎总活动度术前、术后均得到了较好的维持,轴性症状的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但是单开门节段的椎间活动度并无更好的维持因此单开门相邻节段的轴性症状的发生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