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译,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其历史并不长,但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当今社会中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国家领导人之间的高层政治会谈到激烈的商业谈判,从严谨的国际学术研讨到轻松的旅游陪同,到处可见口译员的身影。口译员凭借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翻译技巧已成为国际交流的桥梁,是各种国际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这种被视为“金饭碗”的口译能力却很难获得。真正的好译员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学会如何进行译前准备,如何进行口译记忆和逻辑整理,如何进行双语间的转换。本论文以口译研究的相关成果为基础,着重研究口译中的听力理解问题。本文选题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听力理解是口译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口译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听力理解又常常是学员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不论是从学习者自身在学习中的感受,还是根据英语考试中考生的听力成绩,我们都可以看出听力仍然是令许多英语学习者头痛的难题,如何真正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成为他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其次,口译的听力理解与日常听力或考试中的听力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听力注重泛听,即听清楚大意即可达到交流的目的;而口译中的听力要求更高,运用的技巧也与一般的考试技巧不同。有些听力水平在中上等的同学由于没受过口译的专门训练,在口译实践中仍然会表现逊色。因此探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口译听力技巧成为有必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口译是一个复杂的且具有极强时效性的交际过程,其中包括语言信息的接收、解码、记忆、编码和再表达等一系列认知处理环节。以塞莱斯科维奇为代表的法国口译研究学者倡导释意派口译模式理论,将口译的过程概括为理解、脱离原语外壳记忆和表达三个阶段,其中理解原语所传达的意念是口译活动的基础,脱离原语外壳记忆信息是口译活动的必要准备,而用目的语表达原语含义则是口译活动的最终实现。此外,学者们对口译中听力理解的相关研究表明,口译听力理解与其他的听力理解学习相比较有其特有的目的和要求,因而对学生提出了更大的听力挑战。在此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在英汉口译中的最普遍的听力困难和障碍进行了调查,并运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分析和整理收集的数据,逐一分析学生们在英汉交替传译中遇到的听力困难,并将这些听力障碍归纳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例如口译学习者应首先夯实自己的语言基本功,包括语音知识、词汇量等。此外,还应丰富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训练模式可以分为精听和泛听;将专注听力理论和语篇分析理论应用到口译听力的训练中等,以期为口译教学提供一些思路,帮助学员打破口译中的听力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