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温单轴压缩块状非晶微观结构与形变的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enli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块状非晶合金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因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潜在的结构和功能材料,如何准确地测量、表征非晶合金的力学性能及形变行为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 本文利用高分辨电子显微术,对室温单轴加载条件下块状非晶合金的微观结构与形变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和结果如下。 通过室温准静态单轴压缩试验,研究了 Zr<,55>AI<,10>Ni<,5>Cu<,30> 块状非晶合金的断口形貌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非晶合金表现出非均匀形变特征。断口表面呈类脉纹结构,且脉纹分布比较均匀,并观察到了熔体的重新固化特征,证实局部剪切带区内玻璃粘滞性降低是导致非晶合金非均匀形变集中和断裂的原因。在化学减薄过程中,局部区域具有优先腐蚀现象,观察到大量局部软化区和类似孔洞区,表明断口附近块状非晶合金的微观结构发生了改变。电子衍射图谱分析证实,塑性形变集中导致块状非晶局部原子间距增加。同时发现,强电子束辐照会对局部形变区带来损伤并促进晶化发生,证实该区域原子不稳定性和显著增强的扩散移动性。 研究表明块状非晶合金压缩形变和断裂的微观机制来源于局部原子自由体积的增加。软化区内自由体积可能通过相互合并而形成纳米尺寸的孔洞。断裂瞬间最大剪切面上的软化区相互连接导致试样发生灾难性断裂。由形变做功导致的局部绝热温升可能仅仅在样品最终失效的瞬间发生并将能量消耗断裂面上。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的逐步发展,各种新能源技术不断被研究和开发利用,其中最高效和节能环保的核能受到各国的广泛研究和应用。由于核聚变反应所需要的原材料成本低、储存丰
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作为一种相对论效应,是原子分子物理学中的基本问题,研究它对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光化学反应、光合作用、药物的光生物学的活跃性和生物发光等过程至关重要。
移动通信中的切换是一个重要的移动性管理功能,它是蜂窝系统所独有的功能,也是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关键特征,特别是对支持个人通信业务的全球漫游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整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