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D结构域识别mCG及非mCG DNA的分子机理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xingde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NA甲基化修饰是生物体内一种主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在机体正常发育、X染色体失活、基因组印记和转录抑制等各种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数据表明大多数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CG二核苷酸位点的胞嘧啶(mCG),且人类基因组中约70%的CG位点都具有甲基化修饰。然而,胞嘧啶甲基化也存在于CH(H=A,T或C)位点,约占胚胎干细胞和神经元中总胞嘧啶甲基化的25%。与mCG作用类似,mCH几乎发生在所有人体组织中,并且参与胚胎干细胞及神经元的转录抑制和印迹、成体干细胞分化期间发育相关基因的抑制。早在90年代初,CG甲基化修饰(mCG)被证实主要通过与含有MBD(Methyl-CpG-binding domain,甲基化CG结合蛋白结构域)结构域的蛋白质家族结合实现其转录抑制作用。MBD结构域是一个含有约70个氨基酸残基的结构域。目前,已经鉴定到11个人类MBD蛋白,包括MeCP2(methyl-CpG-binding protein 2,甲基化 CpG 结合蛋白 2)、M3D1-6、SETDB1/2(Histone-lysine N-methyltransferase SETDB1/2,组蛋白-赖氨酸 N-末端甲基转移酶)和BAZ2A/2B(Bromodomain adjacent to zinc finger domain protein 2A/B,与锌指结构域蛋白相邻的溴区结构域)。除识别甲基化mCGDNA,MeCP2蛋白也可以识别甲基化修饰的mCHDNA,以及非甲基化MARs(matrix attachment regions,核基质结合区)DNA。因此,本论文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等温滴定量热法(ITC)结合实验、点突变实验及X衍射晶体结构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 MeCP2和MBD1-4蛋白MBD结构域识别不同修饰DNA的特异性及结合方式。我们采用ITC方法系统比较了人源MeCP2和MBD1-4的MBD结构域重组蛋白识别mCG(不同长度和序列)、甲基化和非甲基化CH(H=A,C或T)DNA的亲和力。ITC数据显示MeCP2和MBD1-4 MBD结构域主要识别mCG序列,且对mCG周围序列没有识别选择性。为了证实这一结论,我们分别解析了 MBD2 MBD结构域识别两种不同mCG(mCGG和mCGT)DNA的复合物晶体结构。此外,我们发现MBD结构域也可以识别mCA或者CADNA,与其他mCH DNA只有较弱结合;MBD结构域识别不同序列DNA的结合能力表现为mCG>mCAC>mCAH~CAC>CAH。为进一步阐明MBD结构域识别mCA或者CAC DNA的分子机理,我们解析了 MBD2-mCAT、MBD2-mCAC/GTG、MBD2-CAC/GTG 和 MeCP2-mCAC/GTG 复合物晶体结构。我们发现MBD结构域特异识别mCAC和CAC DNA的互补序列GTG三核苷酸,表明甲基化修饰胞嘧啶对于MBD结构域识别mCH DNA不是必须的。虽然MeCP2最早被鉴定为识别mCG DNA的结合蛋白,且MeCP2识别甲基化修饰DNA多参与基因抑制,但早在1991年MeCP2的鸡同源物ARBP(Attachment Region Binding Protein,附着区结合蛋白)被发现识别非甲基化修饰的MARs序列DNA,且主要识别MARs的5’-GGTGT-3’中心序列基序位点。MARs DNA被报道可以调控基因表达,主要表现为促进邻近基因表达。因此结合以前的研究报道,我们推测MeCP2识别MARs DNA可能是一种促进基因表达的潜在途径。为此,我们利用ITC实验首先确认了 MeCP2可以识别MARs DNA,且识别能力主要依赖于5’-GTG-3’中心基序。随后解析了 MeCP2识别CAC/GTG的晶体结构。比对MBD2-CAC/GTG 和 MeCP2-CAC/GTG 晶体结构发现,MBD2-CAC/GTG 结构中 MBD2 蛋白的第二个精氨酸残基R188(对应于MeCP2中的R133)只与GTG基序的第一个鸟嘌呤碱基以及前一个腺嘌呤结合,而MeCP2-CAC/GTG的R133残基识别GTG三核苷酸中的TG二核苷酸,因此结构解释了为什么MeCP2识别GTG DNA的亲和力与mCG DNA相当,而此结合强于MBD2识别GTG DNA的能力。比较MeCP2-mCAC/GTG和MeCP2-CAC/GTG结构我们发现DNA的5胞嘧啶甲基指向R133主链的羰氧基,形成了距离约为3.4 A的弱氢键。我们认为这可能是MeCP2识别mCAC/GTG强于CAC/GTG DNA的主要原因。除MBD3外,MeCP2和MBD1/2/4的MBD结构域识别mCG DNA的分子机理都已经清楚。MBD3曾被报道是MBD家族中唯一不结合甲基化DNA的蛋白,但近来人们发现MBD3也能识别mCG DNA。我们的ITC实验证实MBD3的确可以识别mCG DNA。我们通过结构解析、ITC结合测定和定点突变实验进一步阐明了 MBD3的MBD结构域识别mCG DNA的结构基础。我们发现MBD3 MBD结构域通过保守的精氨酸残基结合mCG DNA,并且该识别没有序列方向选择性。此外,我们发现与其他mCG结合MBD结构域相比,MBD3第34位的苯丙氨酸是导致MBD3识别mCG DNA结合能力较弱的原因。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对MeCP2和MBD1-4 MBD结构域识别不同DNA的特异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拓宽了我们对MBD蛋白是一种mCG识别蛋白的传统认识,重新构建了我们对MBD蛋白的识别底物及调控机理的认识。
其他文献
神经元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特性,而且其放电模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动力学行为。本文立足于神经元,构建以关键神经环路和微神经网络为基础的神经元及其网络系统,通过随机模拟和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研究内外界因素(如噪声、耦合方式、时间延迟、网络拓扑结构等)对复杂神经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放电模式、信息编码、能量效率等)的影响,并通过相分析等方法探究其内在动力学原因,从而解释与大脑相关的
复杂生物系统由各种生物分子组成,任何一项生物功能都是有很多生物分子共同参与完成的,从复杂网络的角度研究生物分子的性质、功能是当前生物信息学的重要研究方向。随着新兴生物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产生了海量的组学数据,这为研究人员从分子水平上探索和揭示生命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也使得构建不同生物分子(或实体)间的相互作用网络成为可能。整合多组学数据构建生物网络并推断不同生物实体的交互
我们生活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处于十字路口,各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和交流现在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强烈的自强愿望,以便在国际一级,它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和与谁交换,因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取决于所有国家的和平与稳定,进而取决于所有人民的和平与稳定,这是合乎逻辑的。只要一些国家只谋求自己的和平与稳定,而不利于其他国家,就永远存在不平等、仇恨和争吵,这些不平等、仇恨和
在包括厄立特里亚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解决教育质量问题仍然是学生通常抱怨的主要挑战。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厄立特里亚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看法。为此,本研究将六所学院的大三和大四学生纳入研究对象,探讨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即资源、讲师、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和课程相关性。本课题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服务质量理论和课程渐进性观点的框架下进行探讨的。本研究采用了混合方法,即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数据。研
量子噪声的压缩是量子光学、激光物理和非线性光学的关键课题之一,并在高精度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一个正交的量子涨落降低到最小不确定态以下,共轭正交的量子涨落增强时,就定义了光场的压缩。其中高阶压缩态是量子计算和纠缠蒸馏的重要资源,因为它们可以提高量子信息任务的效率。由于原子的相干或耗散相互作用,Bogoliubov模向真空态的演化导致了所涉及的光场的二阶压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报道表明库工程
ATLAS(AToroidal LHC ApparatuS,超环面实验仪器)是欧洲核子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上的四大探测器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通用粒子探测器。它在2012年发现希格斯玻色子以及寻找超越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证据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部探测器(Inner Detector)是ATLAS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能物理实
CP破坏(Charge-Parity Violation,CP Violation)是粒子物理学中最有趣的研究课题之一。目前,我们已先后在K、B、D介子系统中观测到了弱相互作用的CP破坏现象,并且,所有这些结果都可以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SM)中描述三代夸克混合的Cabibbo-Kobayashi-Maskawa(CKM)矩阵的单个不可约相位来解释。然而,迄今为止,我们
粲偶素的轻强子衰变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受到了理论和实验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衰变过程为我们提供了描述夸克和胶子之间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QCD)的重要信息。在QCD图像中,粲偶素的强衰变可以看作正、反夸克cc先湮灭为胶子,然后这些胶子再转化为轻强子的过程。因此,这类粲偶素衰变过程为研究高能过程中末态轻强子的产生机制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另外,通过这些衰变过程,QCD中的微扰和非微扰方面的性质也可以得
本研究利用大规模调查问卷和标准化考试的量化数据,以及个别访谈的质化资料,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基于教育公平的理论视角,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出发,分别考察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入学机会”、“学习适应”和“学业成绩”三个方面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从教育起点来看,农民工随迁子女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就读代表了入学机会的差别。公办学校在生均教育经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