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遗传性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提高认识,早期识别,合理治疗。方法:选择1例有肾脏病家族史的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及其直系亲属的临床资料,并对患儿进行经皮肾脏穿刺,取肾脏组织行病理检查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使用二代测序的技术对患儿及患儿直系亲属行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相关的基因测序,并应用一代测序对突变位点进行验证。结果:(1)女性患儿,6岁,因发现颜面部水肿2天,加重伴尿量减少半天于2017年7月首次入院,尿常规显示尿蛋白4+,尿红细胞计数61.90/ul,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0mg/Kg,血清白蛋白15.7g/L,血清尿素氮14.64mmol/L,血清肌酐65.6mmol/L,血清补体C3 0.76g/L、C4 0.12g/L,临床诊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炎型)。其父在患儿发病前1年经肾脏穿刺活检确诊为膜性肾病,其他一、二级亲属无肾脏疾患病史。(2)患儿接受足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2 mg/kg/d)治疗4周病情无改善,甲泼尼龙冲击治疗3个疗程病情仍无缓解,符合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随后加用免疫抑制剂,先后给予他克莫司治疗14个月、环孢素A治疗3个月,同时口服替米沙坦、盐酸贝那普利、钙剂、维生素D制剂及中药等药物辅助治疗,同时糖皮质激素减量并于病程12个月停用,病情无明显改善,尿蛋白波动在2+~3+,肾功能损害逐渐加重,于发病后18个月接受腹膜透析,目前等待肾移植中。(3)肾脏活检病理光镜检查显示肾小球节段系膜轻度增生性病变;免疫荧光显示IgG:节段+,IgA:-,IgM:-,C3:-,C1q:-,κ:链-,λ链:-。电镜检查显示上皮细胞足突弥漫性融合,未见电子致密物沉积,符合足细胞病,不除外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4)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NPHS1基因有3个杂合突变,分别为:c.803G>A、c.1339G>A、c.1802G>C,经家系验证分析,c.803G>A突变来源于父亲,c.1339G>A、c.1802G>C突变来源于母亲。结论:(1)NPHS1基因突变相关的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患儿,在临床表现和常规辅助检查上均缺乏特异性。(2)对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患儿,如肾脏病理提示为非微小病变型,且免疫荧光和电镜下电子致密物沉积为阴性,应常规进行基因检测以早期识别遗传性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3)NPHS1基因c.803G>A、c.1339G>A与c.1802G>C复合杂合突变与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密切相关,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其中c.803G>A、c.1339G>A突变为在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患儿首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