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在全世界每年有超过80万的人死于自杀,《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3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杀是导致15-24岁年龄组中死亡的主要原因。降低和减少自杀的关键是自杀预防,而自杀预防的核心在于识别高自杀风险个体,有调查显示只有31%的自杀行为者被准确识别为高危个体,所以对自杀高风险个体的预测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焦点。伴随着对自杀问题的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涌现了大量的自杀理论,由于传统自杀理论没有对自杀意念和自杀尝试进行区分,使得依据传统理论制定的相关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效果不明显。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意念-行为”框架下的自杀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解释和预测因子与自杀尝试相比有着不同,二者是两个不同过程,这为自杀预防研究开启了新局面。本研究以“意念-行为”框架自杀理论为指导,在考察当前大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尝试的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分析自杀意念与自杀尝试之间的转化过程与转化机制,并根据自杀意念向自杀尝试的转化过程设计干预方案,检验干预效果。具体分为以下四个研究:研究一通过选取吉林、辽宁两省四所高校568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进行《自杀意念量表》、《自杀尝试量表》两个量表的测试,分析当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尝试的现状与特点。研究二通过在辽宁某高校选取对14位相关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程序性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开放式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编码,对所获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整理和归纳后,提取相关概念和范畴,辨识出影响自杀意念向自杀尝试转化的核心要素。研究三一方面分三批共抽取965名大学生对国外的《心理痛苦耐受性量表》进行修订,对新发现变量心理痛苦耐受性进行结构与测量研究。另一方面设计了包含多个自杀尝试影响因素的大学生自杀行为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模型。通过对8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检验自杀意念向自杀尝试转化的构成要素。研究四针对前面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中发现的影响自杀意念向自杀尝试转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以“意念-行为”模型和正念认知疗法为理论基础,结合安全计划,设计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综合干预方案。将36名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六周的干预,检验干预方案的效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3.06%。并呈现出女生比例高于男生、大四年级高于其他年级、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文科类高于理工类、单亲高于非单亲、家庭条件较差的高于家庭条件中等和家庭条件较好的特点。自杀尝试检出率为4.40%,并呈现出女生比例高于男生,大二学生比例高于其他年级,文科类高于理工类的特点。(2)辨识出影响自杀意念向自杀尝试转化的核心要素主要有自杀能力、心理痛苦、心理痛苦耐受性,其中自杀能力主要体现在掌握自杀方式、忍受躯体疼痛,它促进了大学生自杀意念向自杀尝试转化;心理痛苦强化了大学自杀意念向自杀尝试转化过程;心理痛苦耐受性主要包括管理痛苦和忍受痛苦,它减弱了大学生自杀意念向自杀尝试转化。(3)修订的《心理痛苦耐受性量表》中文版包括管理痛苦和忍受痛苦两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在中国大学生中适用性良好,可以作为考察中国大学生心理痛苦耐受性的测量工具。(4)大学生自杀意念正向预测自杀尝试;心理痛苦在大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尝试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痛苦耐受性在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心理痛苦之间起调节作用;自杀能力在大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尝试之间起调节作用;自杀能力在心理痛苦与自杀尝试之间起调节作用。(5)干预组的自杀意念、自杀尝试、心理痛苦、自杀能力、心理痛苦耐受性前测与后测差异显著。对照组自杀意念、自杀尝试、心理痛苦、自杀能力、心理痛苦耐受性前测与后测差异不显著。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综合干预方案适用于自杀尝试的干预研究,显著降低自杀意念,降低心理痛苦,抑制大学生的自杀能力,使心理痛苦耐受性显著提升,降低自杀意念向自杀尝试的转化。本研究在“意念—行为”框架自杀理论基础上开展了研究,调查了当前大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尝试的现状与特点,并分析了自杀意念向自杀尝试转化的构成要素,对建立的自杀意念向自杀尝试转化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设计了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综合干预方案,通过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对比发现,方案对降低自杀意念向自杀尝试转化的干预效果较好,丰富和发展了“意念—行为”框架自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