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变迁视阈下的近现代中国科学传播研究(1840-2012)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jkl123lk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科学技术水平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其国民的科学涵养。人类文明的发展变革也是在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中进行的,科学传播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同样紧密相联,科学传播的实际效果将会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先进的科技成就和应用技术的有效传播,离不开媒介的桥梁作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源自于近代,对近代以来各个阶段的科学传播媒介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探讨中国科技成就和应用技术的变革轨迹,总结传统科学在我国的传播规律和传播特点,这将有助于为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模式改革提供指导性意见,进而还可以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文化交流环境,对提升我国广大民众的综合素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以“媒介变迁与科学传播”为主线,以媒介技术的演变为切入点,对1840年以来我国的科学传播媒介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分析,总结不同时段内科学传播的媒介技术、媒介功能和传播模式,分析其对于当时科学传播活动的效用和缺陷,进而探讨媒介演变与科学传播模式革新的内在逻辑和实践机制,然后经过对以往历史案例的分析,寻求对以往科学传播模式缺陷的修正方案。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展开,由于学界对于“科学传播”、“媒介”等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因而论文的第一部分便对几个关键词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阐明媒介技术革新之于科学传播研究的作用与影响机制。第二部分,分时段展开,探讨1840-1919年、1919-1978年、1978-2012年这三个时期内科学传播媒介技术的演进历程,梳理和归纳不同时期媒介的技术形态、功能与结构演变,研究分析媒介在各时段科学传播模式演进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和作用。第三部分,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现实的角度出发,探讨制约我国科学传播有效发展的因素,并从媒介的角度对新时期的科学传播媒介体系构建提出建议。本文从媒介技术着手,通过对我国各时段内科学传播活动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可见媒介技术的发展、国家的社会现实、政府的方针政策等都是影响科学传播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使得科学传播的媒介呈现出不断丰富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国家对于科学传播活动的态度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学传播活动的开展,并将直接影响科学传播活动的最终效果。此外,我国传统文化中科学文化基因的缺失以及大众科学素养的低下,也是影响我国科学传播效率的因素之一。因而,继续提高对于科学传播的重视程度、拓展科学传播的渠道、加强对于相关人员的科学素质培养等对于更好地在我国开展科学传播活动、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将大有裨益。
其他文献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关乎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而农业经济发展的世界经验和我国农业60多年转型发展的经验均表明,农业现代化将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采用长春西汀和依达拉奉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急性脑梗死患者48例,在我院的就诊时间为2015年到2018年。采用抽签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本文以中国南方海相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脉冲渗透率测试、高压压汞、液氮等温吸附脱附、背散射电子扫描显微镜等实验研究了页岩的储层特征;通过页岩气大样量等
<正>Rh母儿血型不合(rhesus maternal-fetal blood groupincompatibility)是孕妇与胎儿之间因Rh血型不合而产生的同族血型免疫性疾病,Rh血型有6种抗原,即C和c、D和d、E和e。
从观念创新、顶层设计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动力机制创新4个维度来探讨如何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使得整个体系有理论基石、顶层设计指导、管理体制支撑、动力机
该文给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的天体光谱的红移测量和谱线证认方法。首先,利用特征谱线的相关知识对红移 候选和特征谱线候选进行了定义,并根据定义交叉确认红移候选和特征谱线候
虽然科研项目遴选制度在科研资助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显著。但是,科研项目遴选制度并非完美无缺的。案例研究表明,科研项目遴选制度存在三大缺陷,即同行评议的一致性程度不高,遴选结
返乡是影视剧的重要表现内容。长期以来,中国影视创作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大量实践,涌现了《海外赤子》等作品,并在经验累积中形成了“歌赤子情,颂热土梦,聚家国心”的创作范式。在现
报纸
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柔性衬底上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氧化铟锡(ITO)透明导电薄膜,研究了衬底温度、溅射功率和溅射压强等工艺条件对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原子力
本文采用UART芯片TTL16C550实现了由RS-232串口到 TMSVC5402并口的串并转换及TMSVC5402并口到RS-232串口的并串转换,可以避免常规的对DSP的多通道缓冲串口(MCBSP)复杂的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