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的疗效。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EH患者与健康志愿者(HCs)的脑功能连接(FC)差异,发现EH发病相关的异常FC,并探索针刺太溪穴降压疗效及中枢效应机制。方法1.Meta分析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按纳入排除标准筛出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对其进行资料提取及分析,应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研究的临床有效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2.EH患者脑功能连接的特点纳入76例EH患者及75例HCs,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一次血压测量,后进行MRI扫描。MRI图像经处理及分析后,将ReHo结果与血压做相关性分析,确定血压变化相关的种子点(ROI)后进行ROI—全脑功能连接分析,比较EH患者与HCs与血压相关的FC差异脑区。3.针刺太溪穴对EH患者血压及脑功能连接的影响16例EH患者接受针刺太溪穴治疗2周,针刺5日后休息2日,共针刺10次。患者在针刺疗程中维持其原降压药种类及剂量不变。疗程前后均进行血压测量及MRI扫描。MRI图像经预处理后,将ReHo差异脑区信号疗程前后差值与血压差值做相关性分析,确定血压变化相关ROI,后进行ROI—全脑功能连接分析,比较针刺太溪穴疗程前后EH患者FC差异脑区。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8个研究,Meta分析显示:①临床有效率:OR合并=4.07,95%CI(2.45,6.67);②SBP:MD 合并=-6.85,95%CI(-8.78,-4.93);③DBP:MD合并=-4.44,其 95%CI 为(-6.19,-2.69)。2.EH患者脑功能连接特点研究与HCs比较,EH患者较多脑区ReHo显著降低:包括BA3、11、19、20、23、25、26、37、48,部分脑区ReHo升高,如BA6、7、11、25,双侧脑岛、前扣带回(ACC)与SBP显著相关。FC分析示:右侧脑岛与BA17、10之间,左侧脑岛与BA13之间,右侧ACC与BA10、17、24、48之间,左侧ACC与豆状核、BA24之间FC较HCs显著降低。3.针刺太溪穴对EH患者脑功能连接的影响15例EH患者完成针刺疗程治疗。疗程后SBP较前显著降低,DBP、SDBP无显著变化。针刺后BA6、18、19、23、47、48脑区ReHo升高,BA9、10、22、40脑区ReHo显著减弱;其中左侧额上回、脑岛、豆状核、后扣带回(PCC)及右侧丘脑与SBP差值呈显著相关。FC分析示:左侧额上回与BA30、37、海马旁回之间,左侧脑岛与BA6、19、25之间,左侧豆状核与BA8、13、41、47之间,左侧PCC与BA11、30之间,右侧丘脑与双侧尾状核、BA6、10之间FC显著升高;左侧额上回与BA7、31之间,左侧豆状核与BA10、19之间,右侧丘脑与BA5之间FC减弱。结论Meta分析表明,针药结合疗法治疗EH可更好地控制血压;血压升高与脑区活动有关,双侧脑岛、ACC与EH发病密切相关;短期疗程针刺太溪穴降低SBP疗效肯定;针刺降压的中枢效应可能是建立在针刺调节额上回、脑岛、豆状核、扣带回、丘脑与其他脑区功能连接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