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亚里斯多德以来, 隐喻的研究已在语言学领域引起了无数学者的研究热情。他们研究并写了许多关于其本质与功能的书籍及文章。隐喻的研究范围已经涉及到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现在的主要成果有:对比论,替代论,相互作用论 和认知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反映了人们对隐喻本质的理解,同时,也为对隐喻作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来,隐喻研究的中心已从过去研究其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转变为研究其作为一种认知手段上来了。换言之,隐喻已经不仅仅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方式,或者只是一种修饰语言的手段,而是一种认识世界的认知工具。人们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的研究产生了许多理论,最为著名的就要数 Lakoff 和 Johnson 提出的概念隐喻了(conceptual mapping)。Lakoff 和Johnson 对隐喻的阐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使我们对隐喻有了更深的理解。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然而,隐喻作为一种映射过程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Gluchsberg 和Wilson(1990)从范畴化和相似性角度对隐喻映射过程的影响。例如,从范畴化角度,他们发现,句子“The ideas were gold”比“The ideas were Platinum.”更容易被人理解。因为 gold 和 platinum 虽然都是贵重金属,但是 gold 和 platinum 在贵重金属这一范畴中,gold 比 platinum 更具备类典型的特征。所以,“The ideas weregold.”比“The ideas were Platinum.”更易理解。从而解释了范畴化对于隐喻映射过程的影响作用。 尽管一个没有语境的隐喻句是很少见的,隐喻作为一种话语形式,从语境角度对其的研究并不多。束定芳(2002)指出,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又可能产生。孤立的词不可能成为隐喻。我们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Ricoeur,1977)Black (1971)说,只有在一定的语境情况下,隐喻才能实现。一个隐喻表达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理解可能。虽然他们都意识到了语境在隐喻识别和理解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都没有进一步说明语境在这一映射过程的准确作用。他们好像已经理所当然的肯定了语境的作用,而觉得没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到底语境是怎样影响隐喻映射过程的, 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本文试图从三个角度来回答语境对隐喻映射过程的影响作用,那就是,语义语境,语用语境和认知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