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女子足球曾作为我们的骄傲而傲视群雄,不仅在亚洲,更甚是在世界范围内都取得过骄人的成绩。但随着世界范围内女足运动的发展,中国女足却渐渐由兴盛走向衰退,其原因在于对手的进步,但也更在于我们自己技、战术水平的停滞不前,甚至是后退。在2007年结束的第5届女足世界杯足球赛中,中国队又是0:1负于挪威队,无缘四强。也再一次的将队伍中在防守方面存在的诸项问题显露出来,本文试图通过对八强球队在有球范围所做出的防守行为进行分析,寻找与探索出世界强队防守行为运用的特点和规律,再与中国队进行比较研究,寻找两者之间存在的异同与差距,希望能为我国女足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与指导,使之能更快的走上复兴的道路。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第5届女足世界杯比赛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当今的女子足球比赛中,有球防守行为的运用在不同的区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整个中场区域和后场的中路是各队实施防守的主要区域。一对一抢截是最主要的实施防守手段,往往在其实施的瞬间,又会形成夹击与围抢的局面。就时间段来看,上、下半场都是以一对一抢截、断球、夹击与围抢三项为主,下半场各队有球防守行为的实施较上半场相比,在实施次数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是其成功率却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前场有球防守行为的研究显示,中国队与世界强队在一对一抢截、争顶球上没有表现出差异性,但是在断球的运用上中国队要远强于世界强队,可美中不足的是断球后中国队却组织不起有效的进攻;对于小组防守,在这个进攻人数稀少的区域,运用的主要方式是利用防守阵型实施延缓。在中场区域,个人有球防守行为的指标中运用最多的是一对一抢截,表现在一旦丢失球权,离球最近的队员迅速上前防守以争取遏制对手进攻的速度,断球指标运用的成功率最高,中国队与世界强队都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在破坏与解围的运用上中国队较世界强队体现出重质量轻数量的理念;就小组有球防守行为而言,中国队与世界强队的比较显示出更为注重边路上对延缓指标的运用。本届世界杯在后场区域,有球防守行为的运用主要是一对一抢截和夹击与围抢两项指标上,表现在对控球进攻队员有一名防守队员上前抢截球,瞬间(1-3s)由球周围的同伴组织成夹击与围抢。在球门区域的防守,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干扰与封挡,中国队与世界强队相比体现出运用的数量多,但成功率却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