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动物模型和临床的系统性研究,采用分子放射生物学、病理学等技术从细胞、组织、蛋白和分子水平阐明沙利度胺在食管癌放疗中的作用,试图寻找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子,筛选出有效的分子生物标志物作为食管癌患者放疗敏感性及沙利度胺干预下近期疗效的评价指标。方法:1、应用MTT法分析沙利度胺对食管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2、细胞贴壁实验观察沙利度胺对食管癌细胞贴壁能力的影响;3、细胞划痕实验分析沙利度胺对食管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4、细胞爬片免疫组化法检测沙利度胺对食管癌细胞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5、流式细胞术分析沙利度胺对食管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6、H3-TdR掺入法研究沙利度胺联合X射线对食管癌细胞DNA合成的影响;7、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观察沙利度胺联合X射线对食管癌细胞克隆形成数的影响,分析细胞D0、Dq、SF2等放射敏感性参数值的变化;8、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沙利度胺联合X射线对食管癌细胞VEGF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9、Western blot法检测沙利度胺联合X射线对食管癌细胞VEGF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10、采用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沙利度胺联合照射对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11、免疫组化法检测荷瘤鼠食管癌组织中HIF-1α、VEGF、VEGFR2、MVD的表达水平;12、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临床食管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结果:1、MTT实验结果:沙利度胺作用于体外培养的食管癌TE1细胞,随药物浓度的增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TE1细胞的存活率逐渐降低,具有时间、浓度依赖性;2、细胞贴壁实验结果:沙利度胺作用于体外培养的食管癌TE1细胞,随药物浓度的增高,细胞的贴壁能力逐渐减弱;3、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沙利度胺作用于体外培养的食管癌TE1细胞,随药物浓度的增高,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逐渐减弱;4、细胞爬片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沙利度胺处理体外培养的食管癌TE1细胞,随药物浓度的增加TE1细胞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5、H3-TdR掺入法结果:沙利度胺、X射线分别单独作用于食管癌TE1细胞,两者对TE1细胞的DNA合成均有抑制作用,随沙利度胺浓度和照射剂量的增加,细胞DNA的合成率逐渐降低;沙利度胺与X射线联合处理食管癌TE1细胞,其各点的细胞DNA合成抑制率均高于单独照射组和单独用药组;6、细胞克隆实验结果:相同照射剂量下,食管癌TE1细胞的克隆形成数随沙利度胺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相同浓度沙利度胺,细胞的克隆形成数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减小;随沙利度胺浓度的增加,TE1细胞的D0、Dq、SF2值均逐渐减小,SERD0、SERDq逐渐增大,具有浓度依赖性;7、流式细胞术分析:沙利度胺对体外培养的食管癌TE1细胞的周期分布比例无明显改变;8、RT-PCR实验结果:①沙利度胺、X射线分别单独处理食管癌TE1细胞后,加药组随浓度的增高TE1细胞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照射组细胞VEGF mRNA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改变;②联合处理TE1细胞后,细胞VEGF mRNA表达水平较单独加药组降低;9、Western blot法实验结果:沙利度胺、X射线分别单独处理食管癌TE1细胞后,加药组细胞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照射组细胞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联合处理TE1细胞后较单独加药组的VEGF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降低;10、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实验结果:移植瘤体积随饲养天数的增加,瘤体体积不断增大,各实验组体积的变化率各不相同,对照组瘤体体积大于其它各组,实验第8天后,20Gy+沙利度胺组裸鼠的平均瘤体积开始缩小,小于单独20Gy照射组;各实验组离体后的移植瘤瘤重的数据表明:10Gy、10Gy+沙利度胺、20Gy、20Gy+沙利度胺的瘤体重量均低于对照组,20Gy+沙利度胺组的抑瘤率达到60.61%;11、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免疫组化实验结果:食管癌组织HIF-la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核,少许细胞质内,VEGF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浆,VEGFR2蛋白表达主要位于肿瘤细胞胞质内以及肿瘤间质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三者在单独照射组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评分呈强阳性(+++);三者在单独用药组中的表达评分为弱阳性至阳性(+~++)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的差异性;三者在联合处理组的表达均为弱阳性(+),低于对照组及单独照射组。单独用药组的MVD(5.73±1.75)较对照组(13.33±3.39)降低;联合处理组MVD(8.13±2.59)低于单独照射组(13.80±2.65)及对照组;12、血清VEGF水平检测结果:临床食管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均有关,与病变部位、远处转移、X线病理分型、患者性别、年龄均无关。对于放疗中血清VEGF水平升高的患者,给予沙利度胺治疗,疗程结束后其血清VEGF表达水平较放疗中有所下降。结论:1、沙利度胺能够抑制体外培养食管癌TE1细胞的增殖能力、贴壁能力、迁移和DNA合成能力。2、X射线联合沙利度胺对体外培养食管癌TE1细胞的生长及DNA合成能力的抑制作用增强,表明沙利度胺对TE1细胞具有一定的辐射增敏作用。3、沙利度胺可以抑制食管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联合照射后抑制作用增强,其放射增敏作用的机制包括:(1)沙利度胺具有直接抑瘤作用;(2)通过下调VEGF的表达间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3)降低肿瘤内乏氧比例,促使食管癌细胞乏氧再氧合,亚致死损伤和潜在致死损伤修复能力减弱,降低了食管癌细胞对放射线的抵抗作用。4、临床食管癌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与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有关,而与病变部位、远处转移、X线病理分型、患者性别、年龄无关。5、食管癌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与个体对辐射的抵抗能力有关,食管癌患者放疗过程中血清VEGF水平升高者对放疗有抗拒,放疗疗效欠佳;给予沙利度胺干预后,血清VEGF水平有所降低,放疗疗效相应提高,沙利度胺对血清VEGF高表达的食管癌患者具有一定的放疗增敏作用;食管癌患者血清VEGF的表达水平在预测患者放疗敏感性及判断预后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沙利度胺联合放疗为提高食管癌放疗疗效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