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涨跌幅限制的日内效应——基于高频数据的实证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fe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各证券交易所为了保证股市的稳定性在微观结构的设计上都制定了各种价格稳定机制,而在新兴的市场上涨跌幅制度又是最广泛使用的措施,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普通股票10%、ST股票5%的涨跌幅限制。涨跌幅限制的设置可以给投资者“冷静”头脑的时间以重新评估新的信息,使价格回到原来的运动趋势并向其内在价值靠拢,从而降低市场的过度波动并有助于证券的价格发现过程。而深入研究涨跌幅限制所产生的市场效应对交易制度的制定和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有重大的意义。国内现有的文献多是利用日间数据进行研究,然而低频数据无疑会造成大量市场信息的丢失,和对微观结构研究的偏差;另外,现有文献研究多把ST股票排出在外,忽视了这一板块与普通股票市场表现的不同之处,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以下研究对现有方法进行改进: (1) 本文对涨跌幅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及在国际上的情况进行了一个对比研究,发现我国的涨跌幅限制在国际上是较严格的,相对来说不够灵活; (2) 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和高频数据研究了普通股股票的在10%的涨跌幅限制下所产生的日内市场效应,结果表明涨跌幅限制对我国普通股票产生了冷却效应,并且不存在波动溢出效应; (3) 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和高频数据研究了ST股票的在5%的涨跌幅限制下产生的日内市场效应,结果表明涨跌幅限制对我国ST股票产生了冷却效应,且相比普通股票存在波动溢出效应; (4) 通过实证,比较分析了普通股票和ST股票的不同市场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 (5) 针对实证结果,提出改善我国涨跌幅限制度的建议,本文认为涨跌幅限制对不同的市场的效用是不同的,更适合于一些成熟度较低的新兴市场,而随着股票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应该适度调整提高涨跌幅限制。 本文采用了日内5分钟高频数据来研究市场效应,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在对微观结构研究中低频数据所带来的信息含量低等问题,同时通过引入ST股票和普通股票对比研究,得出了我国特有的制度设计下的不同市场效应。
其他文献
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大量征用土地,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失地农民群体,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为此,各级组织积极探索行之有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突飞猛进,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国际经合组织的成员,服务业在澳大利亚的国民经济中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服务业已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