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临床研究针对牙槽嵴水平向骨缺损的程度不同,比较自体块状骨移植材料和种植体植入同期应用去蛋白牛骨基质材料(Bio-Oss、Bio-Oss Collagen)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对重建牙槽嵴宽度的影响。分别纳入自体块状骨水平骨增量12例和种植体植入同期应用去蛋白牛骨基质材料(Bio-Oss、Bio-Oss Collagen)GBR水平骨增量10例。将牙槽嵴从冠方到根方等分为三个区域,分别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月上述两种不同植骨材料在各个等分区域获得的牙槽嵴的宽度,比较二者可获得的牙槽嵴骨量宽度以及骨吸收情况。结果表明,术后6月块状骨与Bio-Oss、Bio-Oss Collagen获得的牙槽嵴宽度骨吸收率在牙槽嵴冠方(12.67%±5.92%vs 13.94%±4.47%,P>0.05)、中段(5.44%±1.85%vs 6.53%±3.87%,P>0.05)、根方(6.25%±2.24%vs 5.23%±3.54%,P>0.05)并无明显区别。与Bio-Oss、Bio-Oss Collagen相比,自体块状骨材料获得的牙槽嵴冠方水平向骨宽度(4.57±1.46mm vs 2.32±0.97mm,P<0.01)和中段水平向骨宽度(6.03±1.82 vs 4.24±1.74mm,P<0.05)更为显著。因此,两种材料均可以实现预期的牙槽嵴水平向骨增量,自体块状骨可以获得更多的骨量。然而,临床使用的自体骨、Bio-Oss、Bio-Oss Collagen等植骨材料存在着开辟第二术区、成骨后的吸收、缺乏骨诱导性能、成骨活性低等相关问题。随着组织工程不断发展,细胞外基质材料(Extracellular matrix,ECM)因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最大化保存组织再生微环境备受学者关注。ECM作为生物活性支架材料,具有促进种子细胞的粘附、增殖、调控成骨分化等优越的生物学性能。因此,本基础研究旨在探索具有一定三维形态的生物活性ECM球植骨材料。首先,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培养为细胞膜片基础上,逐渐继续培养,细胞膜片聚合收缩形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球(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spheroid,BMSCs-spheroid),然后脱细胞制备细胞外基质球(Extracellular matrix spheroid,ECM-spheroid)。分别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 staining)、细胞核/细胞骨架染色、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评价脱细胞的程度和主要成分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是否破坏。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ECM-spheroid的表征。通过再细胞化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进行初步体外生物学性能评估,然后将6周龄SD大鼠制备3mm颅骨缺损,把ECM-spheroid放入骨缺损中,另一组骨缺损不做处理。术后1月、3月应用Micro-CT进行初步体内成骨性能评估。结果表明,经脱细胞处理后,ECM-spheroid具备一定的三维立体结构,ECM-spheroid仅有少量残留的细胞核和细胞骨架,主要成分FN得以保留,表面微观结构排列规则有序,具有一定的迁移、黏附和再细胞化潜能。术后1月Micro-CT结果表明,ECM-spheroid体内成骨效果不明显。但是,术后3月ECM-spheroid可促进成骨。因此,ECM-spheroid是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生物活性骨移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