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海洋环境观测监测领域中,海上漂浮观测平台是海气界面关键要素观测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小型漂流观测平台具有体积小、易部署、成本低等特点,是观测平台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小型漂流观测平台的运动姿态是影响其观测准确性和安全性的关键问题,如何提升其在波浪作用下的运动性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根据海气界面观测需求,在归纳分析现有各类小型漂流观测平台浮体基础上,提出一种球-柱型浮体概念,随后采用OpenFOA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环境观测监测领域中,海上漂浮观测平台是海气界面关键要素观测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小型漂流观测平台具有体积小、易部署、成本低等特点,是观测平台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小型漂流观测平台的运动姿态是影响其观测准确性和安全性的关键问题,如何提升其在波浪作用下的运动性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根据海气界面观测需求,在归纳分析现有各类小型漂流观测平台浮体基础上,提出一种球-柱型浮体概念,随后采用OpenFOAM建立三维数值波浪水槽模型,基于重叠网格技术模拟观测平台在波浪中的运动。最后开展海上试验,研究不同海况下的观测平台运动规律,进一步验证球-柱型观测平台的水动力性能。论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针对浮体外型对观测平台性能影响相关研究的资料匮乏问题,融合传统的球状浮体及柱状浮体特点,提出了一种球-柱型观测平台设计方案:通过垂向结构的延伸降低观测平台重心,获得更好的稳定性;此外,更好地实现观测平台上不同组件之间的连接,同时令气象监测系统远离水面,削弱波浪场对气象系统在观测过程中的影响。2.基于OpenFOAM及重叠网格方法,建立了海上漂流观测平台和波浪相互作用的数值模型,在验证了观测平台数值模型准确性的前提下,对不同浮体外型及不同波浪工况下的观测平台进行模拟,分析六自由度运动响应,结果表明,球-柱型浮体相对传统外型浮体具有更好的漂流稳定性及随波性;波高越小,浮体的随波性和稳定性越好;周期对浮体的垂荡运动影响较大,对纵摇运动影响呈非线性变化,浮体在周期较大情况下具有较好随波性。3.针对球-柱型观测平台开展了海上试验,结果表明,观测平台的纵摇运动规律与横摇运动规律较为一致;2~8s内,波浪周期越大,摇摆极值越小,0~0.6m内,波高越大,摇摆极值越大;观测平台可以完成5级海况以下的海上监测工作;此外,波浪主能量周期多集中在4~7s之间。
其他文献
地聚物混凝土(GPC)是近年来国际研究上非常活跃的一种新型无机聚合物材料之一。其具有性能好、原料来源广泛、工艺简单、能耗少、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材料。已经逐渐被应用于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领域。以往针对地聚物混凝土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准静态加载条件下的材料性能研究,仅在单轴压缩、劈裂拉伸和弯曲载荷下进行研究。针对地聚物混凝土的冲击特性和动态力学性能的研究非常有限。然而,建筑结构在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桥建合一式高架车站结构体系的应用越来越多,保证震时高架车站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及震后的可使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仍缺少桥建合一式高架车站结构的设计标准,有关震害记录也几乎空白。因此对高架车站的抗震性能、破坏机理和抗震薄弱环节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振动台试验是研究结构抗震性能比较准确的试验方法。本文以天津地铁Z2线高新一路站为工程背景,对桥建合一式高架车站结构的抗
滩涂是重要的海岸带资源,不仅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抵御风暴潮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土地空间。环渤海地区的滩涂资源丰富,近40年来开发利用强度较高,平衡滩涂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然而,环渤海地区滨海滩涂分布及其土地利用模式的演化特征尚不清楚。为了探究环渤海地区滩涂资源演变特征及开发利用适宜性,本文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序列和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
低频波在港湾共振、泥沙输运、沙坝侵蚀等近岸水动力研究中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浅滩地形在短波未破碎条件下对低频波有放大作用,波浪破碎对低频波的演变影响较大,目前对短波破碎后低频波在浅滩上传播规律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非静压模型SWASH探讨了浅滩地形上波浪破碎对低频波能演变的影响。首先验证了SWASH模型在波浪破碎条件下能够较好地模拟浅滩地形上的低频波演变。在此基础上,SWASH模拟结果显示,低频波波能
目前灌浆协同决策通常采用面对面会商、远程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该方式主要通过二维环境可视化灌浆决策信息,存在三维模型深度信息不够、沉浸式交互不佳等问题;同时,探讨过程中决策者之间交互操作相对独立,难以实现灌浆决策信息的及时共享。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开展基于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的灌浆协同决策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针对目前灌浆协同决策过程缺乏三维模型深度信息、沉浸式交互
大跨空间枢纽结构是重要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地震作用下一旦发生破坏将影响运营和城市救援,造成不可估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与传统大跨空间结构不同,大跨空间枢纽结构除上部屋盖结构外,还建有刚度较大的下部结构,整体结构形式复杂,因此对大跨空间枢纽结构进行整体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研究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及机理,对确保结构的抗震安全及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跨空间枢纽结构为研究对象,对考虑下部
大跨空间结构以其跨度大,适用性广的优点备受设计师关注。但是,单层网壳结构承载力和冗余度相对较低,容易发生连续倒塌事故,单层网壳的连续倒塌事故对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目前,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PCRC)已逐渐成为空间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本文首先通过II型装配式空心毂节点单层柱面网壳的连续倒塌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节点刚度对装配式空心毂节点单层柱面网壳PCRC的影响。在有限元分析中,建立了弹簧组合模
再生骨料表面往往残存老旧砂浆,且破碎筛分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损伤,因此其各项指标与天然骨料存在差异,并对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产生影响。地聚物是碱激发硅铝酸盐矿物得到的一种新型胶凝材料,相比普通硅酸盐水泥具有力学性能好、粘结性能强、耐久性好等特点,但地聚物内部高度交叉联系的空间结构使其相比普通硅酸盐水泥具有更高的脆性。基于此,本文利用地聚物胶凝材料取代普通硅酸盐水泥,同时掺入钢纤维,制备得到钢纤维增强
河湖水系连通是解决区域水网水资源匮乏和水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重要手段。廊坊市水系格局演变复杂,水资源空间分布严重失衡,凤河水量丰沛,而龙河多年断流,永定河泛区水资源严重短缺。本文以廊坊水系连通为例,针对凤河—永定河区域水网复杂、水资源匮乏、水源分布不均等问题,通过构建多目标决策优化模型和水动力数学模型等方法开展区域水网水系连通方案优化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水系连通调查体系构建。采用遥感解译等方法构
光伏电站出力受气象环境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随机性与波动性。为了提升大规模光伏电站并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不同类型组件和阵列运行方式的组合是光伏电站减小自身出力波动的有效手段。因此,本文建立了以光伏电站出力波动以及平准化度电成本最小为目标的容量优化配置模型,以青海共和光伏实证基地为例进行研究,并且考虑面向绿色矿山—夏日哈木镍钴矿的开发需求进行光伏电站与抽水蓄能联合供电方案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