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今设计语言国际化的背景下,各国书籍设计语言的民族特征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学习他国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也决不可丢下本民族的传统,而应在借鉴吸收外国文化成分的同时发展民族特色,创建中国当代的设计体系,指导书籍设计实践,这是设计家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继承并发扬民族设计的传统成果呢?或者说,中国书籍设计的民族特征究竟体现在哪里呢?应该怎样认识和把握呢?本文试图从中国书籍设计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寻得答案。艺术表现的民族特征也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动之中的,是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悠久的历史的,是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自然体现。研究中国书籍设计语言的民族特征,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首先要考察它从古代产生,直至近现代的发展过程,还要考察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从而看出中国书籍设计的民族特征是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今后也将继续发展下去,而不应照搬返古和固守不变。中国书籍设计讲求传神、气韵、道德情操,反映在形式上,体现在手法讲求装饰性,材料讲求轻柔性,字体讲求艺术性,注重内在的善与美的结合。体现了中华民族性格超脱的一面。基于宗教信仰不同而体现于西方文化中的激情、动感、阳刚,是中华民族需要补充的方面。这是我们寻求平衡的发展方向。中国书籍设计艺术动中求静,追求一种高雅的书卷气,究其原因,主要是潜移默化地受到本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继承民族传统并非挖掘旧有的东西这么简单,而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发展它,在动态中去把握民族特征,并注意协调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使其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中,迎来新的多样化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