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胃肠动力功能紊乱是外科腹腔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引起肠麻痹、肠梗阻、肠粘连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性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disfunction syndrome, MODS),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髓过氧化物酶(MPO),MPO不仅能特异性地标记中性粒细胞,而且能够较好的反应中性粒细胞活性。在肠道急性炎症发生时,MPO作为炎症介质参与MPO能直接参与炎症反应。国内已有学者研究表明,MPO活性的表达与肠道炎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已有研究证实针刺治疗能改善患者术后的结肠转运时间(colonic transit time,CTT),调节胃动素、胃泌素等多种胃肠激素和细胞因子水平,从而改善胃肠动力障碍,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术后肠道的炎症反应。但针刺在调控外科术后胃肠动力功能紊乱-减轻并发症发病率方面的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基于祖国医学“肚腹三里留”、“合治内腑”的理论,本研究通过制造腹腔结肠吻合术大鼠模型,观察针刺对大鼠肠道cajal细胞修复的影响,探究针刺改善胃肠功能障碍,防治术后胃肠动力功能紊乱,是本实验研究目的。目的采用靳三针组穴中的“足三针”远部取穴治疗腹腔结肠吻合术大鼠模型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实验研究,观察针刺对术后结肠ICCs修复微环境中MPO表达的影响,旨在从胃肠Cajal细胞微环境MPO表达着手研究针刺足三针调整外科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的相关机制。方法将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雌雄各半,健康的SPF级成年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3组。除正常组10只以外,其余大鼠均需造模,行腹腔结肠吻合术,造模成功后,随机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针刺组和模型组,针刺组大鼠每日给予针刺足三针穴组,每日针刺1次,每次15min。模型组和正常组每天同一时间行空抓15min,降低人为固定的影响因素。从造模成功第二天开始每天对各大鼠的排便粒数进行记录并收集大便,待实验日期到期后,统一称重并作记录。术后3d灌墨汁后处死大鼠,观察并计算小肠推进率,取结肠组织按南京建成公司生产的酶联免疫分析(ELISA)试剂盒说明检测结肠组织的MPO表达,记录数据。结果1.①首次排便时间:通过对比模型组与针刺组的首次排便时间得出,针刺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明显优于模型组。②术后大鼠排便粒数变化:术后第一至三天排便粒数模型组与正常组、针刺组与正常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一天即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2.针刺组大鼠的小肠推进率较模型组大鼠明显提高。3.针刺组大鼠的结肠组织中的MPO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大鼠明显降低(P<0.05)。结论1.针刺足三针能有效提高结肠吻合术模型大鼠的小肠推进率,改善其小肠运动功能。2.针刺足三针可有效减轻结肠吻合术模型大鼠肠道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其结肠组织中MPO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