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目前已广泛分布于我国乃至全球各水稻种植区。该虫翌年的发生危害程度常常与其越冬幼虫的耐寒性密切相关。为此,作者系统研究了低温对二化螟滞育与非滞育幼虫耐寒性物质的诱导效应,初步探讨了快速冷耐受现象对二化螟滞育幼虫耐寒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二化螟滞育幼虫经系列低温和梯度低温处理后,二者水分含量下降,但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经这两种胁迫处理后虫体脂质含量处理间也无差异;。非滞育幼虫经系列低温和梯度低温处理后,二者水分含量下降,仅-14℃处理组间水分含量有显著差异,其他处理下无显著差异;经这两种胁迫处理后虫体脂质含量处理间也无显著差异。滞育与非滞育幼虫经系列低温胁迫后虫体总糖含量无显著变化规律,而梯度低温胁迫后总糖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滞育与非滞育幼虫经系列低温和梯度低温胁迫后虫体均检测出4种小分子碳水化合物,其中滞育幼虫与非滞育幼虫经系列低温胁迫后,虫体海藻糖、葡萄糖含量先减后增;梯度低温胁迫后虫体海藻糖先减后增再减,葡萄糖含量与之相反。二化螟滞育与非滞育幼虫经系列低温和梯度低温胁迫后,果糖、甘油含量无显著变化2、二化螟滞育与非滞育幼虫系列低温胁迫后虫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uperoxide Dismutase)和过氧化物酶POD(Peroxidase)活性基本低于梯度低温胁迫,而过氧化氢酶CAT(Catalase)活性变化则与其相反。各项理化指标研究表明,相同处理条件下,除滞育幼虫的水分含量低于非滞育幼虫外,其它指标含量均高于非滞育幼虫。3、二化螟滞育幼虫低温诱导的识别温度约为-21℃;分别暴露于0℃和5℃各2h和4h后转入识别温度处理2h的存活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其中以0℃4h处理组的存活率最高,该处理移至28℃下0.25~1h后存活率显著下降;幼虫经RCH和ACC+RCH处理后较NACC的存活率增至50%以上,其中前二项处理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4、幼虫经0℃处理4h后移入识别温度下2h,其脂质、总糖、小分子碳水化合物含量与28℃、直接-21℃处理无显著差异。幼虫经RCH处理后其水含量较28℃对照组明显降低,但与-21℃处理无显著差异。幼虫经RCH处理后,虫体SOD活性显著低于28℃处理,但与-21℃处理无显著差异;POD活性显著高于28℃与-21℃处理;CAT活性虽有升高,但与28℃处理、-21℃处理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快速冷耐受现象可提高二化螟幼虫耐寒性,并对虫体部分理化成分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