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国展开对外金融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即是加入既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组织,接受其规则,参与其运作。但在近年,“和平崛起”的中国一方面试图在既有金融机构中获得更多的合理权益,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推动创建了一些新的国际金融机构,并在其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比如在2012年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共同倡议提出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该机构在2015年正式成立并开始营业。2013年,中国又主动倡议创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并在随后组织与主持了多轮国际协商与谈判,最终在2015年与其他50余个国家一起共同建立了亚投行。从积极推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建立再到主动倡议领导亚投行的创建,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这一系列新的积极的多边外交举措,反映了中国正在由此前在国际金融体制中的普通参与者向积极的建设者和领导者的身份转变,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方式与机制亦随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是在上述背景之下,探究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其演化进程、趋势与背后逻辑,厘清决定和影响中国角色演化的动因与要素,分析中国角色演化的成功经验、面临挑战,并就中国未来应如何担当更加重要或者主导性的角色提出若干政策建议。首先,本研究从国家角色的一般理论出发,分析了国家在国际机制中的角色概念、类型和影响角色形成的因素。由于国家的异质性,不同的国家在参与国际机制时会形成不同的角色。在借鉴已有的国家角色类型理论的基础上,笔者将国际机制中的不同国家角色划分为如下五种类型,即“干扰者”、“旁观者”、“追随者”、“建设者”、“领导者”,随后从权力、利益、自我认知和他者态度四个方面阐述了影响机制中国家角色形成的因素,并在已有的角色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国际机制中国家角色变迁的一般逻辑。其次,本研究将历史与理论相结合,具体的分析了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角色演化。根据前文的类型划分标准,笔者将中国在原有国际金融机构中扮演的角色归为“追随者”,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中扮演的角色归为“建设者”,亚投行中扮演的角色归为“领导者”。与此同时,还重点从参与合作的预期收益、国家实力及其变化、中国对合作的角色认知和他国对中国的角色期待等四个方面详细阐释了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为何前后选择扮演或力争扮演不同的角色。再次,本研究总结了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角色演化的整体逻辑,强调指出既有角色难以实现其潜在利益或满足其新的利益诉求是中国角色变迁的初始动因;中国国家实力的相对提升是中国角色变迁的关键动力;中国对自身角色的认知的变化是影响中国角色变迁的重要因素;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其他合作者尤其是大国主体的对应态度及其行动选择乃是中国角色变迁的限制条件。最后,本论文归纳了中国主动实现角色转型的成功经验、面临挑战及其相应对策。中国在实现角色转型的成功经验包括在在多边合作中扩大国际影响力,在利益共容处寻求合作突破口,善用优势实力和灵活策略,重视新建机构的主题创新以及与原有机构的功能互补等。中国在不同角色转型间面临的挑战则主要体现为与其他国家的角色分配与关系协调问题,新角色的有效担当问题以及自身多重角色间的冲突协调问题,为此又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一系列的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