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由于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人口数量的比重不断增加,患有骨关节炎等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患者比例也逐年上升,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是多种晚期膝关节疾病的最重要方法之一,由于该手术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其该手术也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逐渐普遍开展起来,使用该手术方法治疗最常见的病因是原发性骨性关节炎。原发性膝骨性关节炎在老年群体中最常见的疾病,男女普遍发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群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及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深,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原发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60岁以上人群中,一半以上的人群在影像学上有原发性膝骨性关节炎的表现,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人群有疼痛、晨僵等表现;四分之三以上人群中,五分之四有骨性关节炎疼痛、晨僵、功能障碍等症状。原发性骨性关节炎最先起病部位是关节软骨,是以关节软骨变性、丢失、关节边缘及软骨下骨骨质硬化再生后为特征的慢性退化性关节炎疾病。随着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逐渐普遍开展,围手术期处理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越来越重要。术中广泛软组织松解和松质骨截骨操作以及暴露髓腔,若不使用止血带可引起术中大量出血和术后大量隐形失血量,这是对患者身体的严重创伤。早期文献报道就仅仅单侧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总出血量可高达1500ml[23]。术中出血量为100~500ml,术后引流量为300~800 ml,隐形失血量为500~800 ml,所以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控制至关重要。目的观察氨甲环酸静脉滴注结合局部关节腔注入对减少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失血的效果。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一病区2014年3月至2015年8月间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60例单纯原发性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在放松止血带前静脉注入氨甲环酸,按照剂量氨甲环酸10mg·kg-1;实验组:在安装假体结束、缝合关节囊后通过引流管注入氨甲环酸溶液50ml(氨甲环酸1g溶于生理盐水中);对照组:同样操作,但是注入生理盐水50m L。术毕两组均夹闭引流管1h。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输血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14天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1、术后实验组总引流量(160.3±87.1)、隐性失血量(338.1±245.3)、总失血量(542.2±186.2)均低于对照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h血红蛋白水平(100.9±22.7)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术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D-二聚体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差异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24 h实验组和对照组的D-二聚体为(3.52±0.43)和(3.76±0.54)mg/L,均明显高于术前的(0.27±0.12)和(0.28±0.13)mg/L,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D-二聚体平均值比较,对照组高于实验组,具有临床意义,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实验组患者无输血,而对照组有4例患者输血,两组输血人数及输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感染、血栓形成以及肺栓塞等并发症。治疗期间未出现氨甲环酸相关不良反应。结论1、静脉滴注结合关节腔注入氨甲环酸溶液可有效减少TKA术后失血量。2、氨甲环酸联合应用减少了静脉基础应用,减少了输血患者、深静脉血栓(VTE)、肺栓塞(PE)等形成的风险。